梁武帝与王羲之书法 -风云人物-云岭人物-云南民族旅游网

梁武帝与王羲之书法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毛泽东对梁武帝的评价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饿死于台城,享年86岁。

梁武帝博学多通,文武兼备。长于文学,善音律,工书法。《梁书刘孝绰传》称其“雅好虫篆”。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帝好草书,状貌亦古,乏于筋力,既无奇姿异态,有减于齐高矣。”萧衍惟重钟繇、王献之,对钟繇、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颇有精到之见。传世书迹《异趣帖》近于章草。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做皇帝初期,勤于政务,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冬天都把手都冻裂了。他注重节俭,不讲究吃穿。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还称他:“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他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诗写得也很好。“劳燕双飞”一词就是来自梁武帝一首七言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现存诗歌有80多首,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在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梁武帝擅长书法,特别是他评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的重要依据。他在全国 各地广泛搜集王羲之及“二王”书法作品, 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辨别真伪。因为早在东晋穆帝(345- 361年)时,就有人模仿王羲之的字。据《二王等书录》记载,有个叫张翼的人及僧人惠式模仿王羲之的字,“时人不能辨”。《论书表》也记载:王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穆帝使张翼仿效王羲之的字,“一毫不异”。王羲之开始没有发觉,等他再仔细端详才看出是有人在模仿他的字迹,他感叹地说“小人几欲乱真!”模仿的风气到了南朝,先是帝王鸠集王书,又使人模拓、复制。此风一开,劣迹伪迹接踵而至。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儿子、新渝惠侯刘义宗对王羲之的字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悬金招买”王书,概始于他。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梁武帝通过整理,辨别真伪,将定为真迹的王羲之墨宝钩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为了使王室子弟更好学习王羲之书法,梁大同(535年-546年)年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拓一千个字不重复的字,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梁武帝召周兴嗣,对他说, “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这就是四言韵语《千字文》的来历。《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二百五十句,其中仅重复一个“洁”字。全篇行文流畅,内容丰富,条理分明,通顺可诵,涉猎自然社会、天文地理、伦理历史,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

梁武帝还与陶弘景书疏往返,讨论王羲之书法及其真伪。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陶弘景虽不为官,但梁武帝与他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与梁武帝论书启》系陶弘景与梁武帝讨论当代著名书家钟繇、王羲之等书法之优劣得失的来往启答,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此文。陶弘景和梁武帝一样,都非常看重钟繇、王羲之的书法。陶弘景在给梁武帝论书启中说:“钟(钟繇)王(王羲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弥增爱服,俯仰悦豫不能自已”。他批评当时“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认为由于崇尚王献之的书法,海内都不知道钟繇和王羲之,这太不应该了。他对在江东看不到钟繇的书法墨迹,“常以叹息”。他还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是“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这种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暮年方妙”的观点, 为一、二百年以后《晋书王羲之本传》的作者和孙过庭《书谱》所接受,社会所公认。在与陶弘景书疏往返中,梁武帝提出,王献之书法不如王羲之质朴,也不如钟繇。他说,学王献之的字,“如画虎也,学元常(钟繇)如画龙也。”他还提出“古肥今瘦” 重要评判标准。这句话源自梁武帝的《观繇书法十二意》。他说,“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最早将“肥”、“瘦”引入书法美学,是南朝宋人羊欣。羊欣(370-442年),字敬元。官至中散大夫,书法成就颇高。书法美学史上,“肥”与“瘦”作为对立的美学范畴, 一般指字体或笔画的肥瘦。肥者多肉,瘦者多骨。其来源与魏晋的筋、骨、肉有关,其后以肥、瘦论书则较常见。梁武帝萧衍反对其时论书“古肥今瘦、崇瘦贬肥”的说法,认为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们,都有其独到之处,肥瘦说明不了古今之异。“肥”、“瘦”是书法美学中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哪一种更美,与时代的审美趋向有关,都不过之,则各得其美。梁武帝还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从而也确立了他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

编辑:杨晓媛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