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版“李时珍” 补晓岚的传奇一生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遂宁版“李时珍”
补晓岚的传奇一生
明代李时珍为了寻访古药方,踏遍万水千山,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各种草药,了解它们的药性,最终写成了我国药物学的巨著《本草纲目》,令世人敬佩。在遂宁,也有这样一位名震川渝的名医,备受世人敬佩。
据《遂宁市志》《遂宁市卫生志》《遂宁名医荟萃》记载,补晓岚曾经效仿李时珍入山采药,记录、发现药材300余种,被誉为“李时珍遗风”。这位遂宁版“李时珍”还有着怎样的传奇的故事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农家娃因好学仗义而成名
“补晓岚是我们宝泉沟村的名人,据说是温补学派的名医,以前经常听村里的老年人说起他的事。”在安居区白马镇宝泉沟村稍有年纪的人都知道补晓岚。宝泉沟村支书补繁茂的父亲就曾经跟随补晓岚的徒弟补天益学医,他还曾在家中见过一本补晓岚的经方手抄本。他告诉记者,闲话家常时,宝泉沟村的老年人们偶尔也会说起补晓岚的传奇故事。
出生于遂宁市安居区白马场一个农民家庭的补晓岚,四岁时便进入当地的乡塾念书,因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是大家都特别喜欢的好学生。可好景不长,补晓岚的父亲英年早逝后,作为长子的他就主动辍学回家,担起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过,在农作之余,好学的补晓岚仍不忘挤出时间自学,常常念书至深夜。
补晓岚孝亲睦邻,又好学和乐于助人,受到村民的敬重。村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去请他教读,甚至愿意代耕田地作为薪资。补晓岚也热心教学,还利用教学之便,加强自己的功课复习,学业又大有进步。
此时已是清朝末年,目睹满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补晓岚便决定外出游学,以图报国。在重庆府川东书院就读时,常常有满清巡防营的人来横行作恶。某一天,巡防营又有数十人到川东书院寻衅,从小就练武的补晓岚则出奇招,击伤数人,让其余的人看了连连后退,但他也因此被官府通缉。
美国基督教传道士华启听闻他的故事后,便聘请他做私人中文老师。在华启的影响下,补晓岚信教,并经常外出布道。
妻子被医误而亡,他立志学医
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补晓岚在布道中,广交好友,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士。在交友过程中,补晓岚特别喜欢学习各种知识。即便有人家中保存多年家传目疾秘方不肯轻易示人,在补晓岚的虚心求教之下,这些人最终也因敬慕他的多才仗义,大方传授。其中,医学、针灸是补晓岚最爱,他甚至边学边做实验,兴趣日渐浓厚。
正当在众多好友的帮助下,深入学习的时候,补晓岚的老家突传噩耗,其何姓夫人在家生病,不幸被庸医医误丧命。补晓岚急匆匆返回家中,发现夫人确实因医误事故而亡。在悲痛之余,他深感医学这门学科关系人命,不是滥竽充数之人可以胜任的。而当时的农村,多数医生技术不高,常有医误事故发生,令人痛心。经过这一巨痛之后,补晓岚深信学好医学是一项于国于民的大计,于是便决定立志学医。
无巧不成书,适逢教会派他去当时的西康省巴塘地区(现甘孜州巴塘县)布道时,结识了当地一位号称医学博士的传教士史德文。两人互为师友,互教互学。补晓岚教史德文针灸术,而史德文则教补晓岚西医学。3年之后,学有所成的补晓岚先后在乐山的嘉定、井研、犍为以及成都等地正式挂牌行医。
效仿明朝李时珍入山采药
在《遂宁市志》《遂宁市卫生志》《遂宁名医荟萃》以及补晓岚传人的传记中,都曾提到补晓岚的一个壮举——效仿李时珍,入山采药。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差别极大,各类珍奇药材、无处不有。虽有前人李时珍等广泛搜集,但相隔数百年,社会的变迁和大自然的变化,也许并没有收录完整。想到这些,痴迷于医学的补晓岚决定效仿李时珍,入山采药,为发展祖国医药学做一份贡献。
此时的补晓岚其实已年过六旬,但身体力行,说做就做。他从巴塘、理塘开始入山采药,又经盐源、盐边、会理等地直达云南境界,最后再深入到云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有很多是边荒不毛之地,山高林密、瘴气严重、危岩绝壑、荆蔓丛生、大虫出没、人迹罕至。但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补晓岚仍不忘行医。他的徒弟唐世丞曾在一篇回忆录中提到,“先生所到之处,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和当地药农,一边采药一边采访当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和医药状况,一边还给当地人治病。当地人见他是来自远方的一个平民化的医生,都乐于相从,乐于帮助。”
年过古稀的补晓岚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入山达四年之久,采集到的药材有300余种。有的药材是《本草》上没有记载的,有的是世人从未见过的,如“雪上一枝篙”等,被人誉为“神医神药”“徐霞客不逮”“李时珍遗风”。在采集时,补晓岚做了详细的记载,可惜原记录现已无存。4年的采药经验和对《本草》的深入研究,对补晓岚日后行医用药产生很大影响。
历时5年辗转南北各地游学
补晓岚用了4年的时间在云贵川的山间采药,深感祖国物产之丰饶,药源之充实,但同时他也感到,西南地区交通闭塞,医药事业也相应落后,尤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若要改善西南地区的医疗状况,必须向交通发达的地区学习。
于是毅然离开云南,由滇越路辗转至越南的海防、河内,再转去香港,自香港进入广州,再乘海船经天津赴哈尔滨,后深入俄罗斯境内。两年后,补晓岚返回中国,在北京协和医院研究。
补晓岚用了5年的时间辗转各地游学。每到一处,他都会细心考察,寻师访友。因他不耻下问,所以也受益良多,研究的范围也极广,有生理学、药物学、解剖学等。也正是在这一次的游学中,补晓岚结交诸多好友,既有医家,也有道家。在悉心钻研之后,补晓岚悟出了医、道间可以融会贯通,对他后来形成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奇特的用药手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温补派名医享誉山城重庆
补晓岚一生好学,潜心研读《内经》《难经》《伤寒》《千金》等书,尤其推崇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陶弘景、李时珍等,并将医、道学融为一体,是著名的“温补学派”。
早在清朝末年,补晓岚受故人史德文相邀,到巴塘联手组建基督医院之时,他就在看病之余,常常亲白上山采药,并将采来的草药,经过分析化验,再分类制成成品。每成一品,总先自己或送给有关病人反复试尝,证明确有疗效后,才正式生产出售。由于原料是来自当地,售价低廉,服用也方便,深受当地的汉、藏族同胞欢迎,人们尊称他为“补菩萨”。
在历经4年入山采药、5年南北游学之后,补晓岚在医理、药理方面有了更多的参悟。结束了5年的游学之后,补晓岚便定居山城重庆,在陕西街开设“补一大药房”,开始行医售药。
除了日常行医,他还创建“补一”品牌,自制了很多特效药丸。这些由补晓岚精心研制、独家制售的中成药丸在重庆很有口碑,甚至在“补一大药房”停办多年后,仍有许多人在寻购和怀念“补一丸药”。
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补一大药”,又称“补一大药汤”,其方来源于前人医案中的“八味大发散”。当初,补晓岚考虑到有些病人没有时间熬药,便开始熬制“大药汤”应市。大药汤经过认真配料,专人看火下料,用大铁锅按一定火候熬成。
1946年,重庆霍乱流行,蔓延甚广,药房便每天熬几大锅“大药汤”,有钱付钱,无钱白送,使许多贫苦大众免了灾祸。其门弟子及药房同人,早晚也都会喝上一碗药汤,如果有亲朋来到药房,也便让他喝上一大碗药汤。他们虽然成天与霍乱病人打交道,却没有一人感染。
他还研制成许多种与病有关的药粉,配合药汤饮用。如牙痛加服肉桂粉,便秘加服酒军粉,气喘加服麻黄粉,咳嗽加服杏仁、法半夏粉等……花钱少而见效快,特别是服用方便,不耽误劳动人民的谋生时间。
据说,“补一大药汤”在民间有了名气之后,当时的重庆市长潘文华,军政界的唐式遵、范绍增、王缵绪,实业金融界的潘昌猷、何北衡等都曾慕名前来服药。为了方便服药,他们把钱交给药房,由药房每天把药汤熬好。但他们一般只吃头道药,二道药吃得少,三道药更不会吃。药房考虑到有些贫苦群众还吃不上药,便将这些余药,再加进一点生药重熬后,免费赠给穷苦的人吃,令世人交口称赞。
补一药房生产的丸药,前后共达l64种。救济散、疟疾丸、痢疾丸等,本地驻防军队有时会一次购买数千包或上万包不等。在后来发起的全国民间献秘方活动中,补晓岚一家献出验方164种,丸药18种。其中包括还童丸、回阳救急汤、鹿茸丸、大药丸、麝香丸、肺保康、止咳丸等。
补晓岚简介
补晓岚(1856年-1950年),名一,别号老农,遂宁白马场人。补晓岚自幼博学好问,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戏曲舞蹈、武术气功,无所不晓,咸臻精绝”。后因夫人何氏患病误治致死,遂发奋钻研中医,并向来蜀传道的美国医学博士史德文学习西医,史德文则向补晓岚学习针灸,二人便互为师友,互教互学。
相关链接
多才多艺能文能武
补晓岚虽精于医道,但他一生好学,业余爱好也非常多。曾经为补晓岚撰文的遂宁名医邵章祥回忆说:“我在寻访他的后人、传人的时候,都说他琴棋书画、气功、武术、戏剧、曲艺样样精通。”
补晓岚的一位传人在一篇回忆录中写到:“先生对七弦琴颇有绝技,最常弹《平沙落雁》《孔子读易》等古曲。每逢有嘉宾到来或者风清月白之夜。先生便会抚琴一曲,答谢亲友或抒发情怀。”据说,补晓岚所画的竹子,挺拔俊秀、苍翠欲滴,还曾绘出“百蝶图”;其书法笔墨犀利、苍劲有力。他能歌善舞,还能表演相声、口技、杂耍等,对戏剧也颇有研究。重庆川剧名演员张德成、刘成基都曾投师于补晓岚门下。他还曾参与改编川剧中传统优秀剧目,如《花子骂相》《斩华陀》《困夹墙》等。
更为传奇的是,补晓岚不仅能文,还尚武。自幼年时,他就喜欢练拳,并曾受一高僧指点,擅长武术、气功,曾一人与36团丁对战不落下风。四季都穿着一件被称为“二马居”的短棉衣短袄,夏不出汗,冬不畏寒。年老因仍坚持锻炼神采弈弈,并乐于教人,每天为百余人看病仍不会觉得疲倦。
生性豪爽
人称“小孟尝”
补晓岚传奇的一生,与他豪爽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据补晓岚的徒弟回忆,他在重庆居住的房屋,每天都要接待一批来访的人士,既有谈医问道的,也有说文艺,演技击,研究琴棋书画的,常常宾朋满座。有时直到深夜,楼中仍灯火辉煌,笑语声喧。
补晓岚生性豪爽,喜宾客,不分亲疏内外、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他还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凡亲朋有困难,总是慷慨解囊。有多人依赖他的资助度日,每天在他的家中吃便饭的常客,常常也多达十几人。当时就有人称补晓岚为“小孟尝”。
虽然补晓岚的“补一药房”每天的医药收入也不错,但因为开支繁多,有时也会囊中羞涩,但补晓岚从不将这些事挂在嘴上。每天收入的诊金,时常还会随手施舍给贫困群众。每到晚上,其夫人取下荷包代其清点时,常常没有几个钱,这时夫妻不过也是相视会心一笑。
(全媒体记者 陈曦)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
-
【原创文章】 写作与治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