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粮多了,老鼠来了——一个“直过”贫困村的新“烦恼” -讲述云南-云南民族旅游网

存粮多了,老鼠来了——一个“直过”贫困村的新“烦恼”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新华社昆明2月22日电题:存粮多了,老鼠来了——一个“直过”贫困村的新“烦恼”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庞明广

  “最近有老鼠偷吃粮食,我们正忙着抓老鼠!”

  记者春节前夕走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深处的拉祜族村寨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志华一见记者就说起抓老鼠的事。

  “老鼠有啥稀奇的?”记者一头雾水。

  罗志华说:“有老鼠不奇怪,奇怪的是村里以前一只老鼠都找不到。”

  曼班三队是布朗山上最贫困的寨子之一,全村16户58口人都是拉祜族。作为直接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村民生产生活相对落后。两年前,村民种的粮食还不够吃,每年有三个月“粮荒”,得去周边寨子借粮吃。

  实际上,曼班三队有几百亩耕地,还有三千多亩林地。可习惯了狩猎食肉、刀耕火种的村民不会养殖种植。比如种粮食,村民们只会在山坡上种点玉米、旱稻,随便撒撒种子,不施肥,也不除草,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

  山寨与外界来往少。村民们大多不会说汉话,也没有技能,不愿出去打工。

  2015年底,罗志华带领三名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后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都没多少存粮。

  为解决口粮问题,罗志华决定先教村民种水稻。没想到,不少村民经常找理由推托不来。

  “扶贫先扶志,得让村里人知道什么是好日子。”驻村工作队为了让村民开眼界、长见识,带他们去参观富起来的村寨,去城里看汽车、高楼、飞机。几趟走下来,村民们很受“刺激”。

  平时,扶贫队员李伙保给村民理发、教他们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每周二、周四晚上教村民说汉语、写汉字。

  “要脱贫先得打起精气神,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已经能用汉语交流。”李伙保说。青年扎培去年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用微信和朋友聊天。

  眼界开了,曼班三队村民脱贫的劲头更足了。村民们学会了种水田、施肥除草,还学会了用打谷机打稻谷,粮食亩产从几年前的一百多公斤提高到了最高五百公斤。

  76岁的扎革家去年收了35袋稻谷,老人坐在火塘边,望着屋角堆着的一袋袋粮食,乐呵呵地说:“再也不用去借粮了。”

  家中有粮心不慌,村民们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盼。不少村民家养了几十只鸡,种起了茶树。村里还建起了一座集中养猪场,村民每户在里面养五六头小耳朵猪,不光猪长得好、价格高,还避免了家家散养造成的污染。

  记者在曼班三队走访时,扎丫一家三口正在村边挖鱼塘。扎丫说:“过去想吃鱼没钱买,驻村工作队给了我一百多条鱼苗,以后养鱼不光自己吃,还能拿出去卖钱。”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山谷中,村头新修的篮球场旁,白底红字的标语十分醒目——“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脱贫无捷径,勤劳是根本”。

  劳作一天的村民们陆续返回村寨,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孩子们三五成群嬉笑玩闹……像许多正在脱贫奔小康的村寨一样,曼班三队充满祥和而向上的气息。(完)

编辑:杨晓媛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