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变化”激发群众脱贫内动力 佤寨明天更美好-要闻云南-《环球游报》-环球游报-云南民族旅游网

“四个变化”激发群众脱贫内动力 佤寨明天更美好

2025-01-06云南民族旅游网

通讯员 王俊博

西盟县中课镇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建立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正向激励机制,通过“四个变化”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全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扶贫先扶志。中课镇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忠诚、团结、奋进、和谐”的新拉勐精神与党建工作、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立足中课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利用大喇叭,以“双语党课、双语广播”的方式每天定时播放佤语政策宣传;组建6支民间文艺队,2018年开展“三下乡”宣传演出13场796人次,将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民族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

发扬“苦熬不如苦干”的中课嘎娄精神,对建档立卡户用蓝旗和黄旗进行标识并给予不同标语进行激励,全面提振群众参与脱贫工作的热情。

 

变“单干”为“集体干”

在保持现有村民小组设置格局的前提下,中课镇突出自我管理,坚持村民自治,把具有较高威望、政治素质较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群众公认的人员组建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他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等优势,在脱贫攻坚、安居工程、产业发展及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为群众发声。

中课镇成立50个脱贫工作委员会,并选举出250名脱贫工作委员会委员。对250名脱贫工作委员会委员进行军事化管理技能培训,邀请县、镇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授课,提升“领头雁”示范带动技能,构建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统一、团结上进、作风过硬的村民小组工作队伍,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实践。

 

变“输血”为“造血”

针对农村贫困群众文化低、就业难等实际情况,以村民小组为片区,以贫困户为单位,设立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贫困户通过从事公益性劳动获得资产收益分红,摇身一变为“工薪族”,巧妙的将项目“输血”变为自我“造血”,真正实现一人就业、脱贫一户的目标。

各村民小组将公益性岗位与扶贫项目收益相挂钩,与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相结合,提出了用水维护岗、环境整治岗、治安巡逻岗和爱路护路岗等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

班箐村十组的岩兰2016年已脱贫户,在设岗定责过程中,他主动申请了治安巡逻岗。他说:“自己还年轻,不劳而获挂不住面子,想通过自己的付出堂堂正正的领补贴,同时也希望能为寨子里的父老乡亲多做点事,寨子里面平安了,我们才能幸福生活。”

就这样,在安排岗位,领了任务位后,岩兰每天坚持早晚各一次在辖区内巡逻,看见安全隐患及时提醒,主动配合村干部进行矛盾纠纷化解,寨子里面村民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变“等靠要”为 “自力更生”

脱贫不仅是贫困户的事情,整个寨子的群众需共同参与。中课镇采取因村贫情分析,对每户进行情况调查,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和特色产业的培育技能,提高群众致富技能。

同时,根据全体农户履行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主体责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村规民约主体责任等情况设定10条责任义务,对履行责任义务表现优秀的农户和村组,在村民大会上给予通报表扬,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不履行责任义务的农户和村组进行相应的惩罚,最大限度提振农户内生动力。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针对村内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部分轻壮力“爱休息的人群”整天无所事事,中课镇突出问题导向,集中“爱休息的人群”军事化管理培训,督促带动“爱休息的人群”以劳取酬,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

培训首先对参训人员进行“改头换面”,要求每天上午出操、队列队形训练,同时邀请县、镇专业技术人员对脱贫攻坚、低保、户籍、林业等扶贫政策进行授课。授课人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单刀直入告诉他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每天下午统一到到村上流转的15亩基地上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爱休息的人群”不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逐步培养了“发展致富靠自己”的意识,掌握了相对简单的种植技能。(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8年8月31日第1155期A1版)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