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记忆——代课教师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文/图 戴翔
引言
最近看到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是生物学角度的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上。
木心也曾说:“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
我将记忆中的和平小学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来,让后来,能真真实实的回望曾经。
代课老师
今天来回想一下那个时代下的另一波人物——代课教师。
在上世纪8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粉笔作为老师的奖品;丁正万老先生的军大衣让人眼馋;张启宽老师的永久牌自行车堪比当今的奔驰宝马;雷叔伊老师笔挺的中山装是知识分子的伟大形象;彭贵琼老师“刘胡兰”式的发型,永远是那样的齐整。这些公办老师生活上的体面,精神上的丰满是奠定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在一个学校教书的还有另外一类老师,他们就是代课老师。
这些老师大多是本村人,他们离家近,既可以在校教书,解决师资压力,课余又能回家干干农活。他们没有教师编制,没有固定的工资,没有购粮本,没有公办老师应有的尊严和自豪。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在学校穿戴稍微整洁一点。他们上山能砍柴,下田能插秧,拎起斧头能盖房。后来对和平小学有突出贡献的校长邱崇吉,就是一个优秀的木匠,他家的三间大瓦房是他设计建盖的,他家的厨柜、衣柜、书桌、凳子全是邱老师课余时间做的。
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早期一点的代课教师充其量就是高小文化,到后面一点的代课老师有初中毕业的,甚至有高中毕业的。
我也要将记忆中的这群老师罗列,虽然他们无公办老师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待遇,但他们干着和公办老师一样的活,教书育人一点不比公办教师差,他们的背后是清贫的家,妻子嫁过来,无象样的家当。
女人的责任——擎天
村里漂亮的姑娘,有眼光,不要彩礼,不嫌家贫,嫁人为娘。她会思量,有人品、有能力,好日子,不会只是梦想。
念过不多的书,她们也有追求和理想,懂得憧憬与向往。
那些女人起早贪黑,养猪不为过年,交公换票还上屠宰税。种地还要交公粮余粮。屋里屋里,晴天一把汗,雨天一身泥,不敢轻卸肩上担。
尊老爱幼是本份,免遭后背戳脊梁。在家孝敬公婆,向夫教子。在外能使牛耙地,人亲来往,和睦邻里,比谁都强。
要做好代课教师的媳妇,需要有些能耐。上得了厅堂,美女娇妻样。下得了厨房,能把麦子熬成糖。
代课老师的媳妇不易,她们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和事业,忍饥挨饿,委屈隐忍,她们坚强着比其他女人的坚强,只盼有一天丈夫能转正,跟着享受工资和吃国家粮。
她们就这样,男人的活自已干,家里的事自已扛。瘦弱的躯体,立起是柱,横放是梁。
女人心里装着男人,男人就是天,女人就是柱梁,其责任——擎天。选择这个人,选择了这样的家,再柔弱的女子,也会为母则刚。她们比男人还坚强,她们是站在代课老师后面的坚强后盾。为她们点赞,为她们歌唱。
男人的责任——担当
命运,公平也好,捉弄也罢,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就如哲人所言“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代课老师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转正了,改变了现状,改变了生活,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也算功得圆满。另一类,被清退的老师,要含泪为他们多写几句,这放到后面去写。
转了正的老师,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变化,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同女人所期盼的那样,之前吃再多的苦也值了,总算熬出头,终于可松口气,换身衣服了。能转正的老师也并非一般,他们要通过大大小小若干次考试,一年没通过再来一年,就这样在期待与失败中煎熬,在希望与失望中等待。
他们中大多只有小学文化,甚至只上到小学二三年级。他们要参加的转正考试至少是初中知识,在那个资料和信息极度匮乏和落后的年代,又是何等的困难。那个能借到一套书,那简直就是宝,就是生命。能考过,又是不一般的付出。
我小学五年的语文老师邱光正老师,语文功底之扎实,语言风趣幽默,不论是生涩的古诗文,还是富有戏剧的现代文,从邱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如沐春风。还记得邱老师给我们朗诵《最后一课》时,老师声情并茂,入戏太深,教室里越来越安静。但邱老师的转正考试一次次,一年年,就差那么一点点。原因就是数学基本靠猜,尽管每次考试,语文都接近满分,但数学都是个位数。但功夫不付有心人,几经周折,最终还是顺利考过,转正了。
当年要通过转正考试的捷径是请初高中老师来指导,但又有几个有这样的条件呢?!
还有一种办,通过收音机听电大课程,当年收音机可是最豪华的家用电器,又有几人买得起。收音机信号着,声音时大时小,时有时无,老师们要听,要记,要思考,又是何等的专注和考验。有老师记下电大课程笔记二十多本。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趋使,那么多老师不遗余力,穷其一生来追求。答案——责任和担当。对家庭,对自已,对爱人,对孩子,对学生,肩上责任重大,他们不能放下,千斤重担也得扛。目标只有一个,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机会只有一个,你不拼搏,没人为你坚强。
当年的代课老师们大多已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你们含泪坚强的精神才是最值得珍藏的财富。
(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
【原创文章】彭镇:乡村变迁中的影像立体叙事2024/12/26
-
【公告公示】“玉鉴云南”第一期主题沙龙活动邀请函2024/12/24
-
【讲述云南】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四届二次理事扩大会在昆召开2024/12/23
-
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遇見魯黑 ——憶慕容玥2024/12/19
-
云南承融民族茶道院院长吴承融 二十年茶山调研,创新火塘烤茶技术引领茶行业新发展2024/12/19
-
第六届全球会员日 爱在春城 快乐回家2024/12/15
-
在昆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共庆2025年度傈僳族“阔时节”2024/12/15
-
[云新发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2024/12/13
-
OPPO非凡记忆第二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大赛保山站活动:探寻非遗新韵2024/12/12
-
共谋合作新机遇——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展开座谈交流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