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长时空遗韵里洞见昆中药-原创文章-专家专栏-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在绵长时空遗韵里洞见昆中药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作者 李 兴

能以传统中药制剂的名义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明中药厂的传统制剂自有其典型性。在著名国医大师张震的精辟导读引领下,我很快读完了朋友送来的《国家非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一书。作为云南省第一部中医药国家非遗研究专著,此书所兼具的宝典般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让人不舍释卷,久久难以平静。既惊叹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源远流长的顽强生命力,又感佩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历史、现实与可观照的美好未来。

中医药非遗,是存在于传承人身上,以传统中医药科学技术为原点,向外延伸而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制度等形态及其工具、研制成品和相关场所在内的原创和不断创新的文化。繁琐的定义,昭示着这一领域宽阔的范畴,深厚的内涵。笔者以一个昆明人的视角看《国家非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可以在精深绵长的时空遗韵里,洞见非同一般的昆中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体系,承载着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医疗实践。对于中医药传统制剂的古往今来,本书给我们作了一次难得的科普。

中药制剂的起源,应当追溯到夏禹时代的公元前2140年,当时形成的酿酒工艺,已将各种药物浸制成药酒。而汤剂则在之后的不长时间也应运而生,从伊尹创造汤剂,并总结写成中国最早的方剂和制剂技术专著的《汤液经》中得知,汤剂至少出现于商汤时期的公元前1766年。之后,中药制剂便开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绵延浩,荡径流不息。

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21年,前后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医药典籍著作《黄帝内经》,在中药制剂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重要性,在于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作和作用,并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多种不同剂型及其制法。还有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提出了“剂型随药性”的原则。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更是记载了十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首次记载的动物胶汁、炼蜜、枣肉和淀粉糊作为丸剂的赋形剂,传承并沿用至今。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冀方》,将炼治、拣择、熬煮、炮灸、合膏、配方和调和中药材等制药的工艺和技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然,更不能不提及明代大中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中药达1892种,附方13000余首,剂型近40种,并对每种中药的性味、产地、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方剂配合、药性理论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之后的岁月里,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药在传承中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制成适合防治疾病需要的中药制剂,在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以其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和效果而屹立于世界医药民族之林。

作为云药重要组成部分的昆中药,虽然只是绵延浩瀚的中华中医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因子,但生长和发展却与整个中医药体系一脉相承。云南被誉为“药物王国”。据普查,云南境内有天然药物资源就达6559种,中药资源总数和药用植物总数分别占全国的51.4%和55.4%,为全国之冠。作为云南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昆明则是这个王冠上的明珠,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造就了它在中国中医药领域的地位。

文化让传承成为历史的物证。任何传承都以历史文化为脉络,没有文字的记录和书写,昆中药也同样会消失在浩瀚的时空里。较之中原腹地,作为边疆夷地的云南乃至昆明,输入和吸纳来自外部世界的事物似乎要舒缓和迟滞一些。中原医药自宋代渐入昆明,开启了中药对云南边地的渗透。在元代,昆明出现了官办的“惠民药局”。

真正的“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则源于明洪武十四年的公元1381年。2013年12月,昆明中药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中作出的界定不无道理。1381年以后,随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大量军医落籍云南,相继在昆明等地开店制售中成药。据《云南省志.医药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随征南右副将军沐英入滇的军医朱双美,曾制售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儿化风丹,并将这两种成药给两子分售,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朝代,长达500多年。”昆中药肇启于1381年,这是企业文化的雏形,也是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开端。

昆中药之所以辉耀历史长河,彪炳于中药制剂史册,与昆郊嵩明县杨林镇的名医兰茂密不可分。兰茂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的公元1397年,因其母生病,潜心研究本草30余年,边行医边采药,足迹几乎遍及云南全省,终于在公元1643年完成了《滇南本草》 和《医门概要》两本著作。《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就收载药物274种,每味药都记述了性味、归经、主治、用法、配方等内容,有的还记录了成药的名称和制法。《滇南本草》自明朝以来就是云南中医药界的“药典”,昆中药许多产品也导源于此。

明末崇祯年间的昆明籍太医孙光豫,其名头丝毫不亚于土生土长的兰茂。此人晚年辞职回乡后,专心为人治病,制卖的小儿救急丹、犀角保童丸等成药,成为享誉云贵川藏多年的救命药。请记住之前提到的明朝入滇军医朱双美和这个昆明籍太医孙光豫,正是他们的后代朱亮卿和孙永安,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起携传承了数百年的小儿化风丹、小儿救急丹等药品和财产,加入了昆中药前身的“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厂加工厂”。也正是朱双美和孙光豫在明代制售的中成药,开启了昆明制药的历史。

昆中药前身的“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厂加工厂”最早开工于清朝道光六年的公元1826年,只具备中药材加工能力。1956年,昆明中药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将分散的“前店铺后药房”式的家庭制药铺82家和43家行商,合并为“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厂加工厂”。随着制药、制剂能力的提升,企业名称也不断更替。1966年,厂名改为“昆明市中药制药厂”。1986年,厂名变更为“昆明中药厂”。2000年11月,更名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也就在这一年,昆中药创造性地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如今,作为中华老字号的昆中药品牌价值已达15.67亿元,销售收入已多年强劲增长,被评为中国医药行业成长50强企业,昆中药的近期目标是在2023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如今,列入非遗的昆中药传统中药传统制剂,不但受到省内外患者的广泛认同,还远销南亚、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传统为根,文化为脉。昆中药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传统与文化的根脉相连,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契合。让传统根植文化,让文化引领未来,昆中药秉承的精品文化、制剂文化、精神文化、养生文化、师徒文化、老字号文化和勤勉文化,必将使企业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尹绍平 吴敏昆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