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林:扛锄头的艺术家-民族人物-云岭人物-云南民族旅游网

卢正林:扛锄头的艺术家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群山环抱的壮族村寨里,村口一面250米的墙壁上画满了祭龙、舂新米等壮族群众生产生活场景,构成了一道亮丽的壮家风情长廊。村里这家的吊脚楼上画着民族气息浓郁的《故居》,那家的墙上刻有喜庆祥和的《婚俗》。每家每户的墙上,都画有多种彩色油画。

阿峨新寨毗邻中越边境,坐落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仁和镇,是享誉海内外的“壮族版画村”和“国礼村”。在阿峨新寨村版画协会会长卢正林的家里,去年才建好的楼房里宽敞明亮,工作台上放着他正在创作中的一幅版画《坡芽歌书》。在交谈之余他也舍不得放下刻刀,不时还要刻上几刀。

“精湛的刻版技艺,栩栩如生的画景,让阿峨新寨村的农民版画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远销法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50余幅农民版画被外交部选定为国礼。近年来,版画协会共印制、销售版画500余幅,实现版画销售收入240余万元,群众增收160余万元。”卢正林介绍。

边陲的“世外桃源”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洒在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上;大黄狗在院子里摇动着尾巴,欢迎着陌生人的到来;耕作了的一天的老黄牛,在主人的吆喝声中,悠然漫步在归途中。

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画,俨然将我们带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村口的榕树下,树影婆娑,卢正林搬来几个草墩,在树下坐下来,慢慢细说着马关版画的来历——

阿峨新寨地处边疆,解放前匪患较多,带坏了寨里的风气,相斗相残的事件经常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壮族群众意识到新社会要团结、要奋进,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所以凡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号召的活动,阿峨新寨的群众都积极参加。

同时,群众能歌善舞,他们搞宣传、搞演出、搞绘画。1957年成立了宣传队,1966年在村里开展绘画活动,70年代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在村里演出,并由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文化活动楼,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一时间,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活跃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劳动之余,村干部还发挥群众都爱画画的特长,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来指导。版画活跃了群众的生活,让他们在劳动之余天天画、天天刻、天天看、天天印、天天议,堵住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走上了文化艺术之路。

阿峨新寨的壮族群众之所以喜欢画画,还来源于壮族妇女由来已久的“描花样”。

壮族山寨里的女子自幼喜欢绣花,她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脚上蹬的,都是她们亲手劳作的成果。一年四季除劳动外,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绣花制衣上,全家老少的穿戴都出自她们的手,要绣花鞋、花衣、裙子、花帽、头帕、围腰、背被等。

花要绣得好,首先是绣样要画得好,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照搬别人的,而要要有新意。制衣过程工序很多,很费工夫,所以忙不过来的时候,家里的人就帮着画花样。久而久之,形成了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

“开始,群众为避免誊印、剪纸样、涂颜料的麻烦,干脆把画画在木板上,用刀刻好,要绣花时就用布去木板上印出花样,这是阿峨新寨最早的版画。后来,在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才在木板上增加了其他内容,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壮乡民族文化——版画。”

卢正林介绍,阿峨版画从原来壮族女子绣花时用的模板,发展成为当地群众性的文化产品,这中间经历了一代代壮族儿女的努力。现在,从学龄儿童到花甲老人,全寨106户家家有人绘制版画,户户都有农民艺术家。

夕阳西下,刻刀在木板上流畅的划动声,木板印刷的“刷刷”声,交织着偶尔的鸡鸣犬吠,在环山环抱的村寨里起起落落。夜色,慢慢将这个边境壮寨笼罩。

多彩的“版画之乡”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形成了创作历时悠久、民族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刀法粗犷中不乏细腻的特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版画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方面,生动再现了壮乡人民的生活图景,已成为马关民间艺术文化的一朵奇葩。”

卢正林从1975年开始学习版画,至今已有30余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州及县举办的展览,其中《绣围腰》、《乐在其中》还在日本展出过。《迎新娘》入选第五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归》入选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国百县农民画大展获优秀奖、与同村群众龙子辉合作的《故居》入选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并同时获得云南省“彩云奖”一等奖。

在创作获奖的同时,版画也为老卢的家庭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这些年,卢正林每年创作版画的收入均在三四万元左右,成为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城里人都还没怎么用过的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也摆在了卢正林家的客厅里。去年,他还将之前破旧的偏房修建成了楼房。在广州打工的女儿卢升晓也回乡了,跟爸爸学习版画,刻出的作品也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风格。

“版画制作目前所使用的材料,有自制木板、刻刀、胶版印刷油墨、白色铜板纸、转印纸等,刻刀多为国产的普通版画专用刻刀。橡胶滚筒和印画工具,通常选择灯泡、汤勺等,木板选择当地的冬瓜木、铜钱树,在家用切割机刨平后再进行拼接。为节省木材,在制作套色版画时一般采用合成板材进行刻制。”

卢正林介绍,群众一般是在农闲时刻制版画,尤其是冬天。日常生活中,多利用晚上时间作画;有时下雨天做不了农活,也用来刻版画。作画地点基本是在自己家里,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阁楼,板材和刻刀等工具材料多置放于阁楼上。每当用时,才拿到阳台、正堂、门口等采光较好的地方刻制。

“自成立版画协会后,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多起来,协会有时一周组织两次活动。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刻制技术、题材如选材等。目前,版画协会会员已创作1000余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州、县农民美术作品展,并销售到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等。”

“马关阿峨版画的制作过程简单而严谨,是壮族农民在劳动之余的精神寄托。制作过程主要有六个步骤:绘制底稿、修改画稿后用转印纸反面转印在木板上、按画稿内容在木板上雕刻、在刻板上滚墨、将油墨拓印在纸上、将拓印好的画作挂在墙上慢慢晾干装裱。”

卢正林说:“版画制作的每个过程,都是一种艺术的浓缩和提炼。”

2010年8月,在第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由文山本土作家创作、取材于阿峨新寨版画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阿峨之恋》,凭借美丽的爱情故事、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当地特有的风俗,成功参加展映,并获得了“金麦穗奖”提名。这部影片被誉为新时期的《刘三姐》,是以文化产品推介壮族农民版画的成功力作。

难得的“国礼之村”

2008年10月13日,马关县首届民间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分会场之一,阿峨新寨寨门、文化长廊、版画展厅、活动中心、版画创作室等基础设施,以特有的民族风貌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吸引了海内外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为帮助村民拓宽版画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文山公安边防支队在2010年安排民警村官在互联网上为阿峨新寨开设了微博,建成了QQ群、QQ空间、微博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宣传平台。联系文山学院、马关县文化馆的美术老师,通过开办夜校、拜师仪式等途径,手把手教会员们如何将宗教、民居、服饰、语言、歌舞、饮食和生产等反映壮族生产劳作的场景,融汇到版画创作中。版画的品位和价值得到明显提高。

近日,阿峨新寨的群众给马关县公安边防大队仁和边防派出所送去了一幅名为“爱民固边送真情、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版画。版画将武警官兵下乡走访、资助困难儿童、慰问孤寡老人、开展法律宣传、警民共建和谐社会等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为鼓励群众保持版画创作传统,仁和边防派出所协调上级资金,对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给予支持,建起阿峨新寨民族文化生态村及村寨“流动110”,引导群众成立了“支部+协会”的阿峨新寨版画协会党支部,主动帮助解决协会发展中遇到的项目、资金、土地、活动场所等问题。

卢正林介绍,多年来,为帮助壮族同胞提高版画创作水平,民警村官多次跑县城、上州府,四处奔走联系,使版画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同时,民警还组织群众参加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昆交会及各地美术作品展等,到全国各地找市场、谋销路,建立起销售网络,使版画顿时就成了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在文山公安边防支队的协调下,阿峨新寨村还与普者黑风景区签订了代销协议。目前,版画已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旅游景点,100余幅作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2004年,村长卢正林等3人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了反映壮族风俗民情的版画作品《故居》,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

“最令俺村难忘的是2009年,阿峨新寨20幅壮族农民版画被外交部选定为国礼,赠送意大利等国家领导人。”卢正林说,从此“国礼村”的称呼不胫而走,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记者 张 密/文 朱 伟/图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