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珺:弘扬彝绣文化只为那份执着-民族人物-云岭人物-云南民族旅游网

罗珺:弘扬彝绣文化只为那份执着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滔滔金沙水,巍巍百草岭,这里以山的俊美,水的秀丽孕育了亘古的彝绣文化,罗珺揣着心中执念,成立了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并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彝绣品在2014年荣获了彝绣界最高的荣誉——联合国教科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桂花乡,这里有着楚雄的最高峰——百草岭,这里是咪依噜的故乡,相传当年咪依噜为了解救自己的父老乡亲就是在这里采下马缨花,毒死当地土司,时隔多年这里每年春天,各色马缨花盛开时就会有当地百姓穿上节日的盛装集聚在这祭奠咪依噜,同时在这里他们也相互的攀比,看看谁的服装更漂亮,以评价出谁是这里最贤惠的妻子。桂花——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个个是唱歌能手,舞蹈能手,刺绣能手,她从小就靠在父亲腿上,听他讲述远古神话到彝族历史的发展,从古老的彝绣到现在的母亲手中的针线,时至如今还有许多画面历历在目。“哲妮荷波,快快长大,长大之后学你外婆、母亲,做一个乡里最出名的绣花好手,你可知道从你外婆的外婆祖祖辈辈没有一个绣得不好,一直到现在你的母亲,她们绣的栩栩如生,绣出的花蝴蝶都会忘记了舞动翅膀,蜜蜂都会来采蜜。在我们这里是个女人就会绣花,我希望你能更好的继承下去。”慢慢的她也开始学习彝绣,从此母亲就是是她最好的老师,身边的、姐姐、阿姨是她最好的顾问。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彝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她和彝绣结下了不解之缘。身为彝人,热爱着本民族的一切,由于对彝语的精通,她经常出门串户,向当地彝族老艺人和绣女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从构思、设计、针法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15岁便有自己的作品;1988年读书毕业后就在家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式彝绣作坊,由于自己在刺绣方面的技艺较为突出,被当地乡政府的老师们选中,穿上自己的绣品,参加县上组织的昙华插花节、石羊孔子文化节、三台服装节、赵家店小红山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积极参与省、州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并为自己的服饰销售做出了铺垫,随着时间的流失,技艺更加的成熟老练,目前已有多件刺绣作品先后被省、州、县、妇联、团委入选参加展览和比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思路不断创新,博取众人之长,通过学习其他地区传统刺绣作品在保持传统刺绣手法的情况下对一些作品也有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如头饰、围腰、裹背、衣服、裙子及饰品等一些特定手法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受到广泛认可,随着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 2009年6月,在大姚县人民政府及县妇联的关心支持下,“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隆重开业了。

2011年,为响应县人民政府“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大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号召,在县委、政府级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扶下组建了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由原来的单一模式改变为现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员工也从原来的几人发展到210余人(其中刺绣能手达80余人,绣女120余人,行政人员8人),社员辐射全县12个乡镇,带动了500多名妇女直接参与刺绣产业。

2012年后,分别到北京、杭州、苏州等地考察学习少数民族手工艺发展和项目管理等课题;经过培训,在刺绣上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在以后的色调的选材及绣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观,原先的红、黄、黑主色色调逐步的添加一些时代的流行元素,使其具有现代的特色,而又不乏流露出一丝丝古韵,让其更显东方韵味。在管理上,她更是有了极为大胆的想法,建设大姚县“咪依噜”彝绣文化园,使其成为专业的生产制作加工、体验、销售基地,为促进彝绣传承及保护研究做出贡献。

罗珺现已40多岁,合作社的事经常困扰着她,可一有空都在不断的揣摩、改进,设计不同样式的刺绣作品,力求图案、针法,色彩的搭配,更加完美、生动,在刺绣过程中,经常向比自己年长的艺人学习,请她们提意见、出主意,同时经常喜欢几个同龄人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绣品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刺绣技术。可以说彝族刺绣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已经深爱上了这一项工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得彝族刺绣工艺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人们对这项工艺的学习热情度不高,氛围不浓,传统刺绣手法正面临消失。在多年以前,她经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这一特长能后继有人,得到传承,于是收了黎来翠、李素绢、李慧兰、朱溢等20多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彝族女孩为徒,利用空余时间分批、分期以及对个人单独指导,并把自己所有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她们。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几年的学习,这些孩子有一部分已经能独立绣出一些优秀作品,逐渐扩大影响,在这样的氛围中,还不断有新的学员加入进来,透过这一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彝族传统刺绣工艺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罗珺作为一名民间刺绣工艺的发起者,不管今后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她都在坚持努力学习、坚持心中的理想,把逐渐消失的传统彝族刺绣工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尽到自己微薄之力!

编辑:王帮旭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