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 教书育人——云南省多项措施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24.1万名乡村教师扎根云岭山乡精心教书、潜心育人,7.4万多名教师在乡村任教时间超过20年,为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来对待、作为教育改革的第一动力来依靠、作为教育振兴的第一要务来抓紧,加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5年底云南省出台《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深化乡村教师管理改革。
2016年起在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乡中心区、村庄学校的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
自2006年至2017年间,云南省面向全国28个省区招聘特岗教师6.65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8.7%,极大地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今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配套的10条实施意见,着力破解长期制约云南省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性问题。
云南省提出,从2019年起,符合实施特岗计划条件的所有县(市、区),通过该计划招聘教师的占比不低于90%,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内,与当地在编在岗教师同等享受各种待遇及社会保障,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计入工龄和教龄;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从2018年起,每年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在职教师中,遴选50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每人10万元奖励,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终身从教,成长为人民教育家。
灼灼红烛山乡绽放精彩
毕业后有机会留在城市里工作,却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的山村小学教书;积劳成疾却仍拖着病体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却把每一堂课讲得形象生动……这些可敬可佩的人,就是在云岭山乡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
“扎根乡村教育25载,酸甜苦辣,风雨春秋,我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举世瞩目的功绩,但我体会到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领悟到了做人的真谛。”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中学教师何文贵道出了自己的感悟。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半坡乡中学教师张艳感慨地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关键是如何面向未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以身立德,为人师表,做师德崇高的践行者,无愧于优秀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灼灼红烛扎根乡村,一片丹心培育桃李。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点赞!
李志华:执着信念守护净土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邦歪村,是全国7个布朗族聚居村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大多数布朗族人连汉语都不会讲。”双江县邦丙乡邦歪完小教师李志华向大家道出了自己从小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1980年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家乡任教时,我刚满18岁,那时的布朗山村没电、缺水、不通路,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非常滞后,微薄的收入曾让我有过放弃的念头。”李志华说,当时,看着布朗山孩子对知识渴求的目光,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动员下,他再一次站上讲台,这一站就是38年。38年来,他先后担任小学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李志华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教学中,他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还亲手制作教学用具;作为班主任,他关心、热爱学生,从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他常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自信,用亲切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通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懈追求,李志华培养出700多名布朗山村孩子,有20多名走上了工作岗位,600多名孩子进城务工实现脱贫,还有20多名回乡创业,成为致富能手。
刘应山:扎根农村无怨无悔
“35载春华秋实,逝去的是青春,换来的是60多名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会泽县马路乡弯寨小学教师刘应山感慨地告诉记者。
“1983年3月,我成为会泽县马路乡弯寨小学大地校点一名代课教师。1999年7月从宣威师范学校民代班专业毕业,成为正式在编教师。”刘应山回忆,第一次走上讲台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马路乡的小学教育事业上。
从教35年来,刘应山所教的学科在全乡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成绩突出,连续33年高于马路乡乡平均分,连续20年名列全乡前三名……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坚持。
多年前,刘应山刚接手新班时,班里有位叫冯迎春的同学考试“只能考个位数”。刘应山抱着“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辅导功课。当时在学校,人们经常看到冯迎春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刘应山身后学习。经过长期坚持,冯迎春最终顺利升入初中。
在刘应山看来,爱是教育的灵魂。在国家未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前,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比比皆是。碰到这样的孩子,他总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垫付学习的生活费用。他所任教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孩子生病、摔倒跌伤、衣服撕破了,刘应山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身边,教会他们自己动手,教他们做饭,为他们缝补衣服、理发,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范家斌:一师一校坚守37年
2018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第一天,镇雄县尖山乡长安村大山一师一校点,57岁的范家斌继续着他一师一校的教学生活,这是他在大山一师一校点教学生涯中的第37个年头。
37年里,范家斌从来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影响教学的热情,也从来没有因为一师一校点的教学任务重而退缩。相反,因为眼睛不好,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园丁”称号;因为身处偏远的一师一校点,他更希望通过他的教学让学生们能走出大山。
在学校里,范家斌带着放大镜和眼药水上课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2000年被诊断为眼底出血、玻璃体浑浊,至今仍未治愈。”范家斌说,眼睛的不适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工作,课本上的有些字看不清,只能使用放大镜;上课中途,眼睛不舒服就滴几滴眼药水后继续上课;下课回到家后,还需忍着眼睛的不适感接着备课、批改作业。
“因为眼睛的问题,无法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导致职称无法正常晋升,从2000年至今仍为二级教师。”范家斌说,自己没有因为职称无法晋升、待遇没别人好而降低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工作之余仍然加强学习,通过对新教学大纲、班级班务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今年春季学期,他所任教的一年级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在考试中分别获全乡同级同科第一、第二、第一。
马证宝:为学生撑起一片天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撑起了山区孩子的一片天,感动了无数人,他就是被称为“大山的脊梁”的石屏县上普租小学教师(兼校长)马证宝。
上普租是石屏县异龙镇最偏僻落后的彝族村寨,这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是远近闻名的高寒特困山区。由于村子分散,为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马证宝起早贪黑,走遍了9个自然村,耐心细致地向家长做工作。“由于家长观念落后,不重视教育,加之条件艰苦,学生辍学严重。”马证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方设法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他一次次重返村寨,不厌其烦地向家长们宣传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阳光政策,让家长们懂得孩子不读书不行的道理,并四处呼吁寻求帮助。
在马证宝的努力下,目前上普租小学在校学生数由2003年的78人增加至200多人,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近几年学校先后建盖了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41年来,马证宝把青春献给了大山的教育,把爱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乡间的小路印下了他的足迹,父老乡亲记住了他的名字。”群众的赞誉,是对马证宝最好的肯定。
张萌:春风化雨培育新苗
“自1994年走上讲台以来,我坚持不断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书籍刊物,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在陇川县景罕镇中心小学教师张萌看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在课改浪潮中,张萌身先士卒,积极践行景罕镇的“三段式——八个环节”教学模式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她说,课前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精心准备教具学具;课中采用探究性学习,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课后及时批改作业,力争做到“当堂清”“当日清”并及时反馈订正,查缺补漏。
对于作业的布置,张萌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课后给他们另开“小灶”,采取优秀生与老师交替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张萌习惯写课后反思,不断总结课堂经验。课余时间,她研读全国数学名师的理论书籍,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付出总会有回报,2017年,她荣获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
玖三益:探索教改永不停步
玖三益1994年成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完小的一名教师,但他未曾想到在此后的工作中,无论是教授小学语文、数学、自然,还是教授中学语文,自己会一直担任着班主任的角色。“因为是班主任,所以我接触孩子们的时间更多,这让我经常思考,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玖三益说。
24年来,玖三益先后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完小、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中心完小、福贡县民族中学任教。他在教学中注重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先后总结出阅读教学的课题突破——提升阅读兴趣——拓展练习的基本模式;在习作教学方面,总结出读写一体——交流评改——品评赏析——感受阅读乐趣的教学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总结出了情趣导学——同伴互助——语境实践的教学方法。
思考付诸实践,玖三益的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学校、家长的肯定。根据课堂实践,他完成了《探索语文新课改 提升课堂效果》论文并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我教书育人的座右铭。”玖三益说,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简单、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理解的方法来教学。
潘国华: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1994年,潘国华被分配到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东旺小学,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在这里他既当教师又从事财务工作。24年基层工作,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小学校长,潘国华见证着乡村教师队伍壮大的历程。
“相较以前的招不来、留不住,如今乡村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了。”潘国华感慨良多。
“过去师资不足,谈不上教学理念,现在‘兵强马壮’,让学生快乐成长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在2008年任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水台小学校长后,潘国华把让学生在校“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以东巴文化为特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增长学生知识,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课堂教学,让丰富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活力。在教学中,潘国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让每一位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他所教学的班级取得了优秀成绩。
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潘国华充分运用自己积累的教育管理经验,参与任职学校的国家级课题申报研究。在白水台小学任校长期间,他参与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山区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小学任校长期间,他参与中国智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总课题组“如何开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彝族文化传承教育”,填补了两所学校课题研究的空白。(记者 季征 陈鑫龙)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
-
【原创文章】 写作与治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