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宝宝起争执,家长怎么办-教育导刊-环球游报-云南民族旅游网

两个宝宝起争执,家长怎么办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二胎政策的放开,让许多家庭走进了二胎时代。那么,二胎的教育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而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在两个娃起争执时,家长往往更容易偏帮小宝,怎样做到“一碗水端平”?要不要给孩子们“当裁判”?

不做“裁判” —— 处理不好会让矛盾变大

有一半家长表示,在小孩为了一些小事起了无危险性的争执时,会让他们自行解决。

家长陈女士说:“孩子的世界跟成年人是有很多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规则。若大人第一时间就当裁判,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使一方感到委屈,还会助涨另一方的行径,久而久之,孩子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陈女士建议,孩子出现矛盾时,家长只需静观其变,只要冲突不上升为剧烈的肢体斗争就好,其他的交给孩子自己处置。而如果孩子求助家长解决,家长也不当裁判官,而是引导孩子去化解矛盾。

余女士的大女儿今年读三年级,小女儿刚上幼儿园中班,她对两个女儿的教育颇有心得。“尽量不要做‘判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每种性格也没有优劣之分。”在她看来,只要不涉及到健康安全问题,都可以让两个孩子自己处理,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冲突,让他们更加互相了解对方。

会做“裁判” —— 易起纠纷事件要提前引导

也有一部分家长表示,在孩子起争执的时候,会充当起“裁判”的角色。

有两个孩子的家长梁先生,在孩子为了抢玩具、抢吃零食、干活分配不均等起争执时,他会严肃以待,以“裁判”的身份认真教导孩子,评判他们行为的对错,让孩子意识到争吵的危害,明白兄弟姐妹间应团结友爱的道理。比如,两个孩子一起分担家务,做多做少容易起纠纷。梁先生会作为“裁判”出现,给孩子们分工,具体划分负责的板块。在孩子已经发生争吵而不和的情况下,他会立即阻止争吵,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轮流讲出自己的过错,接着跟他们分析这件事的对错,让孩子们意识到并自觉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求他们互相道歉,一起承担争执带来的后果。

“小朋友年纪小,思想尚未成熟,家长如果直接判定孩子对错,容易引发不公平对待、引起孩子不满,直接影响其人生态度,甚至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梁先生强调。

偶做“裁判” —— 孩子打架时大多家长会介入

不少家长认为,特殊情况下,还是需要家长做“裁判”,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如果我两个孩子打架,无论是谁先挑起的,都得挨一顿打。我要让她们知道‘打架’这个行为是错误的,等她们都认识到错误后,再平心静气跟她们聊,判定各自的对错,并让她们互相道歉。”余女士说。同样有二孩的家长陈女士表示,争执过程中出现小打小闹时,她会事后评判,分析对错,再进一步教导他们。

“裁判”法则 —— 评判和奖罚时要“一碗水端平”

在传统观念里,大的孩子要礼让小的。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到,家长若总采取这个态度,大宝心理会不平衡,二宝会易骄纵、蛮横。“孔融让梨”也被很多家长认为不能常用。大多家长强调,在评判孩子时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采取同样的奖罚标准。

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黄女士,认为家长最应该先问清原由,而不是直接告诉大孩子要谦让弟弟妹妹。她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挥大孩子的“榜样作用”,带动孩子照顾弟弟妹妹,有助于两个孩子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

而余女士认为,“家长尽量不要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单独表扬其中一方,也不宜只批评其中一方,更不应该将两个孩子拿来做比较。最好不要说类似‘你不乖,还是妹妹听话’‘你看姐姐就比你懂事’这样的话。”

专家建议

家长给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爱”

其实只要有兄弟姐妹,就没有不闹矛盾、不打架的。那怎样做能尽量避免矛盾减少或者矛盾加剧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华燕说,家长不要做“裁判”。

可以走开可以围观可以引导

她认为在孩子争执、打架时,家长不要做裁判,而是要引导孩子共同去寻找解决方案。

在孩子打架时,父母可以这样做:一可以走开,在确保孩子知道家长已经留意到他们的情况下走开。第二是忍受。张老师建议家长,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看着孩子打架。甚至可以幽默地表示:“加油加油”,给双方都鼓鼓劲。第三家长则是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引导孩子各自冷静、引导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为玩具起争执时,家长可以说:“我现在先把玩具收走,等你们俩都能冷静下来了,一起来找我商量如何分配这个玩具。”

平静时和孩子定好规则

为防止冲突往不安全的方向发展,张老师建议,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情况下,一家人要定好规定——“有任何一个人喊停的情况下,必须要停止”。

张老师提醒,家长们要认识到孩子们的打闹争抢等,其实是他们对父母的爱和关注的需求。她建议家长要确保给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特殊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就确保每个孩子都因他们的独特性而被父母深爱。这样可以减少多子女之间的争斗。这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她认为,打架是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从和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习如何和身边的朋友相处。如果父母把这看成是孩子之间的学习机会,看成平常事,孩子就不会寄望频繁通过这个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袁凤)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教育导刊》家庭教育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