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六)-时政要闻-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六)

2025-01-10云南民族旅游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发布(六)

版纳:距离世界不再遥远

记者 张密

“西双版纳自然资源富集,光热水土条件优越,素有‘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库’美称,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它区位条件优越,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越南,‘水陆空铁’一体化的中国与中南半岛战略运输通道从这里出境;它民族风情浓郁,世居着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是云南省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

8月9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发布会上,西双版纳州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刀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州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

1949年西双版纳第一个党总支成立,1950年西双版纳全境解放,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双版纳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成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

构建水陆空铁一体化运输通道

70年来,西双版纳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1394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417.8亿元;人均GDP从148元攀升至35286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2018年,西双版纳州接待国内外游客40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671.1亿元。解放前的人迹罕至之地,变为今天的全国旅游胜地。

橡胶种植面积453万亩、干胶产量30.2万吨,从上世纪50年代冲破国外专家所谓“植胶禁区”的限制,开始发展橡胶产业。时至今日,已成为全国橡胶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州市。茶叶面积131万亩、干毛茶产量5万吨,西双版纳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盛誉更隆,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70年来,西双版纳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

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0.4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79.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7%。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讯、通航的条件极大改善。

仅以交通而言,公路通车里程8927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49倍,实现了高速公路通省城、高等级公路通县城和口岸、油路通乡镇、行政村道路全硬化。“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目前,经西双版纳出境的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已全线贯通,可经老挝至泰国,并连接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玉磨铁路和中老铁路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并与建设中的中泰铁路相连;西双版纳机场已成为省内航线最多的州市机场,勐腊支线机场和勐海通用机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可常年营运300吨的货轮。西双版纳正由全国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可以想见,从这里出发,东南亚已不再遥远,世界也不再遥远。

70年来,西双版纳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3年的434元增加到2018年的293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2元增加到13079元,居全省16个州市第3位、8个民族自治州第1位,恩格尔系数35.4%,生活水平已是天壤之别;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53年的12.8%提高到99.88%,初中阶段入学率提高到81.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至65.7%,基本实现了各族孩子“能上学、想上学、上好学”。

人均寿命由1952年的36.4岁提高到72.9岁,昔日的“瘴疠之区”,正在变身为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全州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4%,累计6.7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5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直过民族”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退出进度走在了全省前列。

沿边开放成为新时代发展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建设。

西双版纳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做好民族工作。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六大生态经济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抢救、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全州共有11个国家级、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名国家级、41名省级项目传承人。

坚持培养优秀民族干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中,安排不少于70%的岗位专门用于招录少数民族考生。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干部时,充分考虑民族结构。

坚持示范创建、典型引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进步重大典型召存信同志崇高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2009年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6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称号。

西双版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石,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自治州民族立法优势,先后制定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单行条例。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生态环境保护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达21.5%。

在全省率先设立热带雨林保护基金,国家、州、县三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至62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89%,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居全国第一位。首创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野生亚洲象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70头增至近300头。

完成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44.5万亩,建设生态茶园5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80余万亩,成为全国种植珍贵用材林最大的地区之一。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成为全省唯一纳入水资源“绿区”管理的州市。

探索跨境生态保护交流合作,与老挝北部3省共建长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

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世代秉承“有林就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传统生态观,弘扬富有西双版纳特色的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充分彰显“热、傣、水、边”地域特色,打造出告庄西双景、勐巴拉、融创主题乐园等一批富有东南亚风格和傣乡风情的高端旅居综合体。

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荣获“中国2018美丽山水城市”称号。 

西双版纳始终把沿边开发开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活力源泉,坚持向开放要活力、以开放促发展,全力推进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建设,争取国务院2015年批复设立了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并以加快“两区”改革发展为突破口,加快与周边国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为云南省16个州市中唯一能通过水陆空立体交通直达5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

构建了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的合作交流平台,中老缅泰“四国九方”合作机制正在向中老缅泰柬“五国十一方”合作机制拓展;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人民币现钞中老间跨境调运。

推进与周边国家合作办学,赴西双版纳州学习的外籍学生涵盖小学到高等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留学西双版纳”品牌日益响亮;推进跨境医疗卫生合作,中老跨境医疗服务合作体覆盖老挝北部5省,每年到西双版纳看病就医的周边邻国患者超5000人次。

打造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节庆活动平台,“一会一节”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及东盟国家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品牌。2018年,全州进出口贸易总额27亿美元,年均增长22%。

“幸福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

如今的西双版纳,日益成为世人眼中民族团结、生态优良、边疆安宁、风情浓郁的代名词,傣乡大地的沧桑巨变,是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普洱:成为前沿开放窗口

在普洱市境内,矗立着一座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这座庄严的誓词碑,既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疆民族地区崭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同时也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普洱全市上下团结拼搏、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8月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发布会上,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勇介绍了70年来普洱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讲述了普洱市从“蛮夷之地”“瘴疠之区”到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边陲绿海明珠的沧桑巨变。

普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国云,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就普洱市如何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打好脱贫攻坚战、建立普洱茶可追溯体系回答了记者提问。

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70年来,普洱实现了从“蛮夷之地”“瘴疠之区”到“追赶跨越 绿色崛起”的巨变。昔日的普洱,不仅经济发展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鼠疫、天花、疟疾流行,被称为“蛮夷之地”“瘴疠之区”。

今日的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普洱市实现生产总值662.5亿元,是1952年的538倍;人均GDP达到2.5万元,是1952年的205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亿元,是1952年财政总收入的1000多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在全国率先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设立全国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初步建成“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全市绿色GDP占比达94%以上,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

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抓手,普洱市获有机认证企业数和证书数稳居全省第一,有机茶认证企业数和证书数居全国第一。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普洱茶品牌多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普洱咖啡荣获“中国农业区域品牌10强”,并建成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目前,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70%,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标杆城市。随着普洱的绿色发展,普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全市的GDP从2012年的37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63亿元,年均增长10.2%,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全省0.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普洱市GDP增速列全省第四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列全省第四,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四位和第二位。

近年来,作为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和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普洱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2年以来,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44.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8.12%。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70年来,普洱交通运输实现了从人背马驮到“2.5小时交通时空圈”的巨变。

昔日的普洱没有公路、铁路和机场,物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面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普洱市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抓抢发展机遇。

如今的普洱,正稳步构建“能通全通”的高速路网、“一主四支两过境”的铁路网和“三支五通”的航空网。目前初步建成中心城区到各县城的“2.5小时交通时空圈”,全市规划建设高速公路14条,到2020年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将超1000公里。

2017年5月,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普洱跃居全省“一市两场”城市行列。思茅机场迁建正接受国家民航局现场选址评估,景东支线机场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5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机场建设驶入快车道。全市在建和规划7条铁路,2021年玉磨铁路建成后,3小时可达昆明,普洱将成为云南南部综合交通枢纽。

此外,随着“中国普洱云”一期工程的完成,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的建成和农村电商的蓬勃兴起,“互联网+”正成为普洱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

70年来,普洱市实现了从封闭末端到前沿窗口的巨变。

过去,尽管拥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区位优势,但普洱与周边国家交往仅仅是初级的物资交流。如今,普洱市建成国家一类口岸2个、二类口岸1个,孟连口岸进出口货值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普洱市举办了3届澜湄合作论坛、4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以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民族团结进步论坛、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普洱成为了投资兴业的“热土”。

2018年,普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幅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等称号。

70年来,普洱市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幸福美好的巨变。

普洱市以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为目标,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向市委全委会述职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电视问政,形成用指标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业绩说话的鲜明导向。同时以“零容忍”态度正风反腐,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普洱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3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出70%以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7546元增加到29088元,年均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435元增加到10386元,年均增长11.4%。

在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普洱市的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普洱市已经建成院士及专家工作站29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8个。大型民族文化纪录片《民族团结誓言》、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在中央级媒体播出,大型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到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巡回商演。

目前,普洱市坚定不移抓好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争取让全球第一个以茶为主题,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人和谐的世界文化遗产落地普洱。

同时,普洱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前正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综合测评排名全国第14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排名全国第8位。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