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乡村振兴-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听,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记者 陈飞 摄

  高山峡谷错落有致,江河湖泊点缀其间,雄奇秀美自然风光的深处,贫穷也长期困扰着云岭儿女。

  脱贫致富是云南各族群众的强烈愿望,脱贫攻坚是云南跨越发展最艰巨的任务。

  迎难而上、奋力前行,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回应全省人民期待,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云岭大地战鼓擂动、步伐铿锵,处处涌动着决胜脱贫攻坚的热潮。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要落实责任。云南省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层层立下“军令状”,省级领导带头挂县包村帮户,形成了“党政领导负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全省59万名干部职工与159万贫困户结对帮扶,706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扎根山村,为实现全面小康播撒希望。

  “这样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我们最欢迎,希望他们永远留下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石马脚村,村民杨壮英的生活因为一支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发生了质的改变。2016年,工作队引进企业到石马脚村发展姬松茸种植。“工作队和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去年卖姬松茸就收入10万元。”

  要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滇沪粤山海携手,驻滇部队、武警部队、央企倾力倾情帮扶,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倾尽所能。在云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已发挥出了巨大能量。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云南省遵循“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基本方略,在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生态经济、教育培训、医疗保障、基层党建、金融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开启了一扇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云南,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涉及云南省就有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全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云南位列其中。

  在困难面前,省委、省政府不推诿、不找借口,誓要啃下“深度贫困”的硬骨头,始终坚持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采取了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超常规举措,强化党建引领,制定实施“四大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不断探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云南路径”,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泸水县上江镇付坝村世代生活着傈僳族、白族、怒族等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怒江大峡谷入口处的付坝村,“深度贫困”是它的标签。

  “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后的好日子,只怕比梦里还要好。”这是付坝村村主任乔金华的感叹。他介绍,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付坝村利用百花岭这一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这里观光,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好日子。去年,一场“自强、诚信、感恩”的主题实践活动在云岭大地火热展开,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激活了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自强能量。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组合拳”,让云岭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以来,全省贫困人口减少441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65元增加到7847元,彩云之南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的良好局面。(记者 严家芬)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