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变化看云南脱贫攻坚的创新之功 -乡村振兴-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从数字变化看云南脱贫攻坚的创新之功

2025-01-15云南民族旅游网

 新华网北京39日电(韩海阔)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2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7%下降到7.5%

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全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陈豪6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

脱贫攻坚路上,云南省各地创新发力之举频现。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勇担时代使命的奋斗者,是一个个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这是独龙江畔的巴坡村群众安居房(2017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三分之一公职人员服务怒江脱贫攻坚一线工作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高山峡谷、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怒江州也因此成为中央重点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三区三州”之一。

据统计,去年进行精准识别时,怒江全州有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7万余户贫困家庭;到目前为止,怒江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已下降至16.4万,贫困家庭下降至4.32万余户。贫困发生率也由41.6%下降至38.14%

农民欢喜,成绩显著,但怒江州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表示,怒江州所辖四个县市的贫困发生率均仍处于全国均值数倍之上的高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攻坚工作涉及面广,重在落地。李文辉说,怒江州对脱贫攻坚工作思路进行调整,立足大格局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全州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作用。为解决脱贫攻坚力量不足的问题,怒江州市两级每年抽调三分之一的精兵强将,3700余人的公职人员充实到农村一线脱贫攻坚队伍中去。

李文辉表示,加上原有的驻村工作队力量,怒江全州现在有6000余人在基层一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切实解决了艰巨工作之下,“谁来干”的问题。

201610月,云南在怒江州等2个州和昭通市所辖3个县,率先实行学前两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的14年免费教育。14年免费教育实施至今,怒江州人均受教育年限已从7.1年提高至7.6年。李文辉表示,怒江州正借政策之势,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和校点布局设置,加大给予考入大学贫困学生的政策扶助力度,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抓紧补齐教育短板。

目前,昭通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10条。

 

  一部修路地方标准 为昭通省下20多亿元

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的昭通,在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召唤下,破解交通瓶颈已成为昭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的昭通,境内山高谷深、峭壁林立,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全市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6%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也为昭通打下了一个深深的标签。

贫困人口仍有92.34万人,待脱贫人口近云南全省贫困人口三分之一;云南全省有27个深度贫困县,昭通就占了7个。作为国家和云南省确定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任务之重于昭通而言,非同一般。

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介绍说,为有效解决昭通高速公路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功能论证、技术标准选用、横断面形式等难题,昭通市组织国内外一流团队开展了地方高速公路技术指标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第1部份:滇东北》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去年发布。昭通就此成为了全国首个编制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地方性标准的州市。

在建的宜毕高速公路全长115.648公里,所经昭通区域自然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沿线村镇较为密集,耕地资源十分稀缺。昭通采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第1部份:滇东北》的线型指标,因地制宜设计路基宽度,避免了大填大挖,达到了保障通行能力、减少土地征用、最大限度保护路域生态环境、降低建设成本的“一石四鸟”效果。

郭大进表示,“一石四鸟”效应在昭通其他9条在建高速公路上同样有所体现。仅就建设成本一项而言,昭通在建高速公路节约成本已达20多亿元。

目前,“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10702公里,在建项目数量和里程均居云南省之首,今年还将新开工建设2条高速公路。

据介绍,到2020年,12条高速公路将全部建成,昭通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近1000公里。届时,“县县通高速”“两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在昭通实现。

 

 

朱有勇院士(左一)在田间指导马铃薯种植。

  3年计划耕耘2万亩 院士田间林下科技助农脱贫

2个村到14个村,从100亩到2000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不但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更把脱贫攻坚的科技人担当写在了田间林里。

2016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朱有勇团队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项目示范点建设。

201610月,朱有勇团队在竹塘乡蒿枝坝种下了100亩冬季马铃薯。20173月起,收获成为了农民最愿意谈论的事。冬季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了3.3吨,以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地为农民实现增收9000多元。

短短的一年时间,冬季马铃薯的文章在澜沧县越做越大。本月起,澜沧县的6个乡14个村的2000多亩冬季马铃薯将依次迎来收获季。朱有勇介绍说,从目前收获冬季马铃薯的两个村来看,虽然产量增加对收购价格有影响,但每亩地依旧可以为农民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

农民脱贫靠农业,农业则更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朱有勇指出,结合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来看,云南单纯追求高产的条件不够,只有做有质量的绿色食品,才是出路所在。

正是基于此,三七、天麻、重楼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材,正在澜沧的村间林下走上回归山野之路,以科技之功助力脱贫攻坚,让有质量的绿色农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石。

“农业发展要走质量之路,还要突破第一产业的‘约束’,与二三产业联动,全链条做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和销售,要把农业这个‘龙尾巴’当作龙头来耍。”朱有勇说,明年,科技助力的“新农业”将在澜沧县推广到2万亩,届时将带动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完)

编辑:杨晓媛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