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合力拔穷根 指握成拳谋发展——云南临沧彝家村的嬗变-乡村振兴-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党群合力拔穷根 指握成拳谋发展——云南临沧彝家村的嬗变

2025-01-16云南民族旅游网

新华社昆明5月15日电(许万虎、刘超)“头顶雾露脚踩霜,苦荞粑粑洋芋汤。脚踩霜压一尺五,头顶雾露三丈三。”曾经,一支山歌道出了彝家村人生活的艰辛。

彝家村是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境内唯一的彝族聚居村,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贫穷落后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全国上下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彝家村党组织下大力气增强领导力,调动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带领群众唱响了摆脱贫困的新时代山歌。

去年底,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34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5.8%下降到2%。

党群合力建新村 新村孕育新气象

彝家村上平掌安置点是临沧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2016年初,搬迁项目启动伊始,村党总支即迅速将涉及搬迁的15名党员组织起来,先行成立了安置点党支部。

在村党总支、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下,搬迁工作顺利推进。“这么大的新寨子,要盖百把间房,如果不是党员领着干,我们哪有这样好吃好在!”易地扶贫搬迁户左二木说。

建房是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建好后牢不牢固,实用不实用,好看不好看,群众都极为关心。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做主。村党总支指示各党支部,筹建安置点建房理事会,理事会组织群众外出考察,按照大多数村民意愿,请住建部门编制了村庄规划。

为降低建房成本,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理事会还牵头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统一采购建材,户均降低建材成本0.9万元;同时,引导村民结成互助小组,自愿换工,集体劳动,户均降低了1.2万元用工成本。

彝族老人李光明说:“我们彝家人自古就兴互帮互助,前些年淡了些,这回搬迁盖房子,老传统又回来了。”

2017年11月,伴着响亮的鞭炮声和悠扬的芦笙调子,搬迁群众身着盛装,打歌唱调,扶老携幼喜迁新居。

妇女组织挑重担 彝家旧貌换新颜

“通知,通知,今天下大雨,打扫卫生改在明天早上!”在彝家村,经常能听到村妇联副主席李明慧响亮的吆喝声。

农户门前“三包”,划片包干负责,定期组织清扫,集中清运焚烧。自从“党总支+妇女监督管理员+农户”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建立后,彝家村彻底解决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问题。

村党总支委员兼妇联主席刘廷菊通过召开妇联执委会,向党总支提出建议:把彝家村划分为10个卫生片区,将公共区域包干到户,每个片区挑选1名妇女代表作为卫生监督管理员,督促各家各户做好门前“三包”。

村党总支接纳了妇联执委会建议,同时对妇联提出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不久后,村里克服困难,建成了垃圾焚烧炉、垃圾池、公厕和排污沟渠,全村增花增果8000余株。

如今的彝家村,群众清早起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庭院卫生;每周一次,非特殊情况,群众主动集中到卫生责任区清扫;垃圾定期集中运到焚烧炉处理。

团员青年写村史 新旧对比感党恩

“牵你你要走,背你你要搂,党的政策这么好,任何一个彝家村人都不能拖后腿!”彝家村勐麻自然村党支部书记王润林在群众会上这样作动员。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年轻一代更需要懂得村庄的发展历史。村党总支决定把筹建“村史室”的任务交给村团委负责。于是,村团委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熟悉村庄历史的长者,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提供照片、文字、实物资料。

团员青年们在村党总支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按照“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后和今日新生活”的顺序,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一个浓缩着彝家村发展变迁的村史室建成了。

“刚开始大多数青年只觉得好玩,到后来,对彝家村的发展历史了解得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深受触动。好政策是党给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小新寨团支部书记李阿机说。

村史室建成后,村党总支依托村史室,引导群众“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每天晚上,村史室里都聚满了人,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彝家村人脚下“一尺五的冰霜”已消融,头顶“三丈三的浓雾”被驱散,他们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完)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