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善于弹唱的民族-民族文化-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布朗族·善于弹唱的民族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核心提示: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布朗族有11.75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0.25%(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西定和八达等山区,其余散居于临沧、思茅地区。布朗族主要聚居地群山连绵起伏,茶山郁郁葱葱,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布朗族有11.75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0.25%(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西定和八达等山区,其余散居于临沧、思茅地区。布朗族主要聚居地群山连绵起伏,茶山郁郁葱葱,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布朗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汉代开始。布朗族的族源与距今3000年历史的“濮人”有密切联系。据汉文史籍记载,永昌一带是云南古代“濮人”聚居区,他们很早以来,就生息、繁衍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山区。但由于群体众多,分布很广所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不平衡。西晋惠帝元康末年(297—299年)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乱中,永昌“濮人”中一部分濮人南迁,开始分化。其中,些濮人群体迁移至永寿(今永德、镇康)一带;而另一些濮人群体沿澜沧江南下,迁移至双江、耿马澜沧、勐海等地;而另一些濮人则在原地停留下。以上这些濮人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自称为“本人”、“蒲满”、“乌”、“阿娃”、“依娃”、“翁拱”、“波朗”、“波巴朗”等。别的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达米腊”、“满”、“卡坡”、“阿别”等。新中国成立后,该民族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的布朗语支,与佤语和崩龙语有亲属关系。由于布朗人居住分散、形成了地区间语言上的差异性,但大体上可分为西双版纳布朗语,和镇康的“乌语”两种。与汉族、傣族、佤族相邻近的布朗人,一般都兼通他族语言。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常使用傣文和汉文。
西双版纳和双江等地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宗教的一切活动完全接受了傣族的一套仪式,佛寺的形式、佛经、法器同傣族的一样。
布朗人信奉原始的宗教、崇拜自然神灵。山川树木、水火雷电在布朗人心中都有特定的神灵。树木给山民们带来肥源、水源,给野禽野兽以栖身之所,而村寨周围的参天古树又是优美的风景线和抵御风暴的天然屏障,因而树木成为了人们的崇拜对象。村寨附近的林木绝不允许任何人砍伐。每年各寨还有祭龙树(神树)活动,祈求龙树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平安。
与许多山地民族不同的是布朗族的图腾并不是虎、豹等凶猛的野兽,而是竹鼠和癞蛤蟆等小动物。布朗山老曼峨一带崇拜竹鼠,他们认为竹鼠代表祖先的灵魂,它爬出洞来都不能打,要远远地避开它,否则认为亲人会死掉。但是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是从土洞中挖出来的竹鼠,还是可以吃的,但要举行特殊仪式。
布朗人有祖先崇拜。布朗人首先崇拜的祖先是古老的氏族长“代袜么”和“代袜那”。“代袜么”是女性,“代袜那”是男性。此外,各村社内的各氏族都有一个氏族神,这是母系氏族分布后的氏族神,这种氏族敬奉的氏族神没名字,以“哼而戛滚”为标志。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等。另外,由于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其传统文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布朗族文学与傣族文学关系密切,布朗族每年从傣族大量购买或借抄经书和唱本,傣族故事和诗歌在布朗村寨广为流传,同时,傣族文学也受到布朗族文学的影响。
神话是布朗人最原始的口头创作方式。普遍流传的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布朗族先民对天地以及自然万物的理解和认识。其中以开天辟地和日月神话《顾米亚》最为著名。人祖神话和洪水神话《阿布林嘎与依娣林嘎》、《大葫芦》、图腾神话《艾洛卜我》、谷种来源神话《牙班豪》等最有代表性。
布朗族文学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诗歌。诗歌的种类可分为劳动歌、迁徙歌、祈求歌、爱情歌、反抗歌等等。
谚语和谜语是布朗族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它富于哲理,形象生动,比喻贴切。
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有其鲜明的特色。
布朗族民歌总称为“布朗调”,包括十余种曲调,最基本的有“甩”、“宰”、“索”、“甚”四种曲调。“甩”通常是在喜庆时唱的曲调。“宰”常在寂寞忧伤时为抒发感情而唱。这两种曲调音韵舒缓委婉低沉,虽是抒情,亦可叙事。在布朗族中十分流行。风俗歌、宗教歌、劳动歌、儿童歌、催眠歌都可以用宰的曲调演唱。“索”音韵激越嘹亮,用小三弦伴奏,多用来歌唱热烈的爱情。是布朗族旋律性较强的歌调,为青年所喜爱。男女青年倾诉衷情时,常采用对唱形式,由男青年用玎伴奏,旋律委婉动听,节奏轻快活泼。“甚”在盛大的场合跳舞对唱的曲调,多用于唱颂歌、仪式歌。
布朗人有对歌的习俗,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事,歌手们相聚一起,一问一答,各显身手。往往通宵达旦、甚至持续数日,歌词大多是即兴而作。有叙事歌、爱情歌、劳动歌(盖房歌、摘棉花歌等)、风俗歌(结婚歌、迎客歌、回家歌、焰火歌、生产节令歌、丧事歌)、宗教歌、儿童歌等。
布朗族的音器和傣族基本相同。吹奏乐器有芦笙、米箫;弹拨乐器有玎、口簧、小三弦;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镲等。
布朗族的歌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跳舞时,常常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此外,还有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等。
布朗族主要居住地山高林密,竹木繁茂。布朗族民居多为干栏式竹楼,取材十分放方便。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放碓臼,楼上住人。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蔑席,进屋必须脱鞋。室内中央设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屋内所有家具几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各地大同小异。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种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胆汁,使其不消失。男子着无领对襟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无领短衣,下着红、绿纹或黑色的统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三尾螺头饰是布朗族妇女最本民族特色的装饰。
布朗族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家族内通婚。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都是自由的,姑娘到了十二三岁便开始染齿,梳装打扮。到十四五岁,可与异性自由交往。男孩到了十五六岁,父亲给儿子一个装东西的背袋、一把长刀、一床棉毯、一个银盒(内装槟榔叶、石灰和草烟、芦子),开始讲究服装整齐,学习弹琴、吹口弦和一些情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方法。
布朗族婚后离异的现象较少。但也有夫妇感情破裂而导致离婚的。不管是男方或女方,谁首先提出离婚,谁就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钱和三分之二的财产。双方所生子女,女孩归母亲,男孩归父亲。
布朗族的丧葬。由于布朗人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和对祖先的崇拜感情,因而产生了与这种观念和感情相适应的丧葬仪式。一般情况下,布朗族人死后实行土葬。布朗族的村寨有公共墓地,所以墓坑挖在公共墓地上,并依照人间的模式对于死者也得按他的辈分和年龄长幼依次序分台下葬。但是对于那些凶死的人,是不能埋在公共墓地的,而且要埋在远离公共墓地的地方。在过去,寨里不论是死了什么人,全寨都要停止生产一天,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布朗族的禁忌。布朗族妇女在怀孕期间有许多禁忌,如忌前往寺庙赕佛,不得去参加别人的婚礼、丧葬仪式,不能去探月子中的产妇,忌参加各种庆典祭祀活动等。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