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崇尚人神共居生态文化的民族-民族文化-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藏族·崇尚人神共居生态文化的民族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核心提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现有人口459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另外其它省份也有藏族居住。据考古发现,作为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自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正生息于这里,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现有人口459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另外其它省份也有藏族居住。据考古发现,作为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自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正生息于这里,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云南迪庆州是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区。截止2011年底,云南藏族有14.40万人,占云南省总人口数的0.31%(摘自《云南省统计年鉴2012》)。云南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南段北端,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为三山夹两江。三山是怒山山脉、云岭山脉和贡嘎山脉,其间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肉员穿全境。境内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百余座。其中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云南最高峰。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创制于7世纪初,通行整个地区。除我国境内的藏族外,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家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卫藏和康方言都有升调,安多方言没有升调。藏文是公元6世纪时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结合藏语的实际,仿照梵文的一些文字体系创制的。其字体因不同的形式而分为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有头字”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主要用于手写。前者相当于汉字的楷书,后者相当于汉字的行书。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是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和形体别致的标点符号构成的文字体系。书写自左向右,每个辅音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均附带有一个元音,故虽属拼音文字,但有黔方言的功能,是藏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云南藏语属康方言。
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一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保留了许多原始信仰的特点)。
苯教:藏语称“苯波”教,俗称“黑教”,是西藏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最初流行于后藏阿里一带,后传到西藏各地。其特点是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尚巫术,在吐蕃王朝前期曾占统治地位。七世纪佛教传入后,苯教与佛教长期斗争,八世纪后,吐蕃王室兴佛抑苯,苯教势力渐衰。后吸收佛教部分内容,成为类似佛教的一个教派。一般把受佛教影响较深、变化较大的称为白苯波,把处于偏僻地区、保持原来特点较多的称为黑苯波。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同。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众多教派以及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尤重密宗的修持,可以说既有外来因素,又深受古老苯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作为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三大派系之一,对近现代藏族地区具有深刻的影响。
藏区民间信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众多的年神和山神、龙神(一种生活在地下的神)、赞神(住在天空中)、还有家神、灶神和诸多的禁忌。
动物崇拜的类型在藏区也很多。比如牦牛、虎、羊、雄狮等,藏族人以狮来象征部落、民族的强悍、英雄、蒸蒸日上。
鬼魂和祖先崇拜在藏区中也较为普遍。在现在的葬仪中,有关鬼魂、祖先崇拜的现象不少。
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在藏区现今仍然存在。
藏族文学其创作历史之悠久,作品数量之丰富,民族风格之鲜明,文学语言之精湛,足以让世人惊叹。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仲鲁”的《格萨尔王传》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它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古代社会史的重要文献。此外《米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仓央嘉措情歌》等著作在民族文化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藏医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人民对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份伟大贡献。在悠久历史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收汉族医学、印度医学、大食医学而形成藏族自己独特的医药学体系,具有精湛的医学理论、丰富的高原药物、独特的用药和医疗手法,是极为珍贵的医学遗产,对国内兄弟民族的医学,如蒙古族、门巴族、珞巴族等的医学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这份遗产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国内外兴起藏学热,而在藏学中,藏医学又为热点之一,港台和西欧都有。
不少人在研究藏医学。因之,藏药也在走向世界,一些藏药中的名药,往往供不应求。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藏族的酥油花、唐卡、壁画艺术、雕刻艺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藏族建筑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在佛教宫殿建筑上,著名的有: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拉萨大昭寺、小昭寺、西藏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岸旺古尔山上的甘丹寺(噶丹寺)、拉萨拉萨哲蚌寺、拉萨色拉寺、西藏札达县象泉河畔的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拉萨市西郊的罗布林卡:(藏语意即“宝贝园”或“珍宝国”)、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岸边的拉卜楞寺、西藏萨迦县的萨迦寺、西藏札囊县的桑鸢寺、西藏日喀则县尼色日山下的扎什伦布寺等。这些佛教宫殿建筑宏伟壮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藏族民居因农区牧区的不同而各异。牧区多住帐蓬,以牛毛织成粗毛布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可以御风雨雹雪。搭起时,帐篷中间用木柱数根撑起,外围四周用绳拉开,绳端系橛钉在地上。前面分成两片,可当门出入。另外也有以草皮和牛类砌成的半定居性的房屋。如今牧区已修建了大量新型住房,牧民已定居放牧。
农区农民的住房,以石筑墙,室内撑柱,楼墙高耸、俨若碉堡,大概沿用古代的碉堡建筑形式。一般三层,中层住人,下层圈畜,上层晒谷物、安佛堂。也有高五层者。据《西藏王统世系明鉴》、《贤者喜宴》等众多藏文史书记载,藏族第一座碉堡式宫殿是西藏山南雅隆部落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所建,名为雍布拉康(意为母子神宫),依山起建,巍峨壮观,至今犹存。一种是百姓居住的平房,稍好人家可筑两层楼房。无论哪种住房,皆为平顶。
藏族服饰多姿多彩,主要的有藏袍、衬衫、裤子、帽子、长靴、头饰、颈饰、腰饰等。
藏装宽体长身,大襟广袖。农区多用氆氇为料子,或用呢料、绸缎、布匹等;牧区多用毛皮。不管农区、牧区都沿领边、袖口、衣襟边、下摆等处缝以呢绒、绸缎或獭皮的镶边。农区妇女,夏季穿无袖藏袍。藏袍都比较长,穿时须于腰际提起,用带束于腰间,腹前、腰后形成一个空囊(怀兜),可以装物、可以放置幼儿,对农牧区人极为实用。
藏族男子服饰各地基本相同,都是头戴镶边皮帽或毡帽,内着短衣,外穿长袍、腰裹腰带,佩戴长刀,长裤套入统靴,显得威武雄壮。妇女服饰各地则稍有差异,但色彩鲜艳、袖子都比较长,平时挽起来,一有聚会娱乐,放下长袖,翩翩起舞,彩袖挥扬,五彩弦目,不需临场换装,正所谓长袖善舞!
藏族惯穿长靴,靴底多用牛皮,靴帮或为皮革或为氆氇,上绣各种彩色花样,美观大方。
藏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复杂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前的藏区,除了普遍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外,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且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度,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严禁通婚,奴隶主内部讲究“门当户对”,婚姻的基础不是男女双方的爱情,而是财富和地位。由于广大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对奴隶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农奴和农奴结婚时,必须先求得农奴主的准许。西藏和平解放后,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形式被彻底抛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成为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
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至于采用以上哪种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塔葬仅用于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和大土司,葬仪十分隆重。天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水葬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土葬是最次的一种葬仪。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一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新中国成立以来,更为藏族的节庆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都是。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藏族的风俗。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粮食、蔬菜等九种食物做的九宝饭)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妇总是抢先背回第一桶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给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