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中国最后确定民族-民族文化-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基诺族·中国最后确定民族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核心提示:基诺族为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现有人口2.29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0.05%(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民族乡,勐旺、勐养、撒揽坝等地以及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基诺族散居。

 

基诺族为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现有人口2.29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0.05%(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民族乡,勐旺、勐养、撒揽坝等地以及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基诺族散居。
基诺族是基诺山的古老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过去的汉文译称为“攸乐”。汉文对其记载始见于18世纪。传说基诺族是远古时代从北方迁移来的,迁徙时曾经过昆明和峨山,辗转来到西双版纳的勐遮和勐养,最终在基诺洛克定居。关于基诺族的族源,在民间流传着种种传说。有的把基诺族和蜀汉时诸葛亮南征联系起来,称诸葛亮南征时有一部分战士由于贪睡而被“丢落”在基诺山,成了“丢落族”,即基诺族。
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3000多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1954年6月,党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队进基诺山区,1957年2月成立“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1958年建立基诺洛克公社。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鬼神,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产中随时都有祭祀活动。
基诺族不分鬼和魂,神鬼都是一种魂,如大青树鬼、白藤鬼、山鬼、箐神、石头神、树神等,人们对它们都有恐惧感,认为只要触犯了它们,就要受它们的害。祖先也是魂,父母及家中人死了成鬼魂,但人们不害怕它们。基诺族认为对他们造成灾害的鬼,必须通过各种祭祀来安抚他们,求他们少降灾难,因此各种祭鬼活动比较频繁,他们常祭的鬼有:驱火鬼、赶恶鬼、祭铁匠神、叫魂、亚诺寨的送瘟神、祭水塘、大石崇拜、祭雷神等。
在基诺人家中,首先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在他们居住的房屋内,几乎每个角落都分别供着各种鬼神,整个房间内都充满了鬼神。如寨鬼、祖先鬼、狩猎鬼、兽鬼、莫培鬼、铁匠鬼等。若你问他们:“房子里供这么多鬼神难道不害怕吗?”他们听了会感到好笑,不可理喻。“鬼是戴花的姑娘,她看上你,喜欢你才来跟你结婚,为什么要怕呢?”确实,在他们的宗教观念里,生活在这些被供奉的鬼神之间是好事,是安全的,如他们供奉的司野兽之魂就有“哨司”、“柯孟”、“合交”三个,但他们认为这都是些美丽的戴花的姑娘。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鬼神观念,从他们的鬼神系统中就能生动表现出来。这些鬼神都称之为“米考”,基诺语为姑娘之意。
基诺族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形式有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较为古老的神话作品表现了基诺族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和原始的祖先崇拜。基诺族民间故事大都是生活故事,较少神奇色彩。民间诗歌大都是即兴创作,也有较长的叙事诗,内容涉及历史传说、生产过程和宗教祭祀、婚姻爱情等。
基诺族男女老幼都能唱本民族的民歌,其内容有情歌、农事歌、婚礼歌、史诗歌、礼俗歌等。基诺族的乐器以敲竹筒最有特色。除敲竹筒外,基诺族的打击乐器还有大鼓、鋩、钗。弦乐有三弦、二胡。管乐有竹笛、口弦、箫等。
基诺族的传统舞蹈有大鼓舞和儿童舞等。大鼓舞:是基诺族人民喜爱跳的舞蹈。过去是过年时跳,现在每逢喜庆节日都跳。在过年的盛会上,口嚼槟榔的老阿爹昂头打钹、头戴三角形尖顶帽的老阿妈低头鸣锣,大鼓先由村寨长老敲响,然后由年青的姑娘们敲击。她们手执一木锤立于鼓前,双手上下飞舞。兴致高时,手执双锤,挥动四次敲两次。其他的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圆圈,徒手起舞。合着钹、锣和大鼓的节奏,青年们旋转腰身,脚跟起伏,时而左脚踏前,时而右脚踏后,欢乐的歌舞通宵达旦。儿童舞是儿童在寨中草坪上嬉戏的歌舞,他们边唱儿歌边跳,跳的舞步有的手搭手转圈;有的边拍手边甩脚;有的两个人各出一只脚,互相勾着边跳边唱;还有的是大家坐成一个圆圈,伸直腿,脚顶着脚,手搭着手,边唱边转圆圈。
基诺族村寨多坐落于向阳的山坡上,最大的有百余户,一般三四十户,小的只有十余户。各村寨分散而不集中,两寨间距少则数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之遥。
 基诺族民间建筑多为干栏式竹楼。大致有两种:一是有一个火塘的竹楼,内居一个父系家族的全体成员,五六人至十余人。另一种是长方形竹楼,楼同居住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楼中间石头砌边的土台上排列着各个小家庭的火塘。火塘两旁是各小家庭的卧室,进门右边第一间为家长寝宿处。
基诺族人数虽少,但在服饰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饰中,往往女子服饰比男子服饰丰富,但基诺族却恰恰相反。
基诺族妇女穿自织棉布做的紧身对襟小褂,镶绣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无领,无纽扣,肩尖。袖笼以上用蓝或黑色,袖笼以下用各种宽窄不同的条纹花边,有的以红、赭、灰为主调,有的以紫、绿、蓝为主调,有的配以银饰。上衣背部绣有圆形太阳花式图案。胸前戴一贴身三角形黑色绣花小兜。下穿红布镶边的黑裙,裙子上部用白底织纹布,与上衣装饰相呼应。腿上绑有花纹的蓝色裹腿。椎髻,发髻有婚前婚后之别,婚前髻在脑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额正中。
基诺族男子穿镶边白色粗布对襟短褂,无领,无纽扣。背部一般都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式图案,有的胸部、下摆、袖间及袖口都有黑红两块10厘米左右的方形黑布,中间绣着太阳纹、月亮花,称为“孔明印”。下着白色或蓝色裤子,左右两侧胯部各有一块传说是神人所赠治箭伤的膏药形方块黑布,以保护他们不遭受伤害。腿上裹白色绑腿。头上留三撮发,额前正中一撮,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用宽约一尺、长约丈余的黑布缠头。
基诺族男女皆穿耳,在耳垂上装上竹木制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珰。男子还有用梨木胭脂染齿的习俗。基诺族的纹身习俗。一般是家庭富裕或有纹身爱好的人才纹。女的纹在小腿上,花纹与衣服上的边饰图案相仿;男的多纹在手腕、手臂上,花纹有动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
基诺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在解放以前,还保留着一些对偶婚和群婚的残余。青年男女婚前社会活动自由。当青年们劳动归来,便在路上留下夜晚约会的树叶信,也有青年喜欢相聚在竹楼上,高唱情歌,讲故事等,女青年来到竹楼上,要把花梨烧燃。放进竹筒里闷出墨汁,用来擦黑牙齿,才和情人唱歌。男女自由恋爱后便能同居,男子深夜到女家,鸡鸣时离开。之后,关系慢慢公开,直至结婚。婚后新婚夫妇下地劳动,生活和睦,很少有离异现象。基诺族非婚生子不受社会歧视,可随母亲到夫家生活,但同姓人不能恋爱结婚。
基诺族实行独木棺土葬。人死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墓表搭一小竹屋,内置竹桌,供死者家属献祭之用。家属每天要到墓地的竹桌上去祭饭,有的甚至一日三次,持续一至三年。也有以守墓数月表示对死者的缅怀。
基诺族有许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鱼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基诺族的节日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等。
最隆重的节日是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基诺族的风俗。基诺族很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老年妇女地位很高。在新房落成时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新火塘的是村内年长女性,小孩生病, 为子女“招魂”禳解,有杀鸡权利的也是女性,这些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猎获品交由全寨享用,大人小孩平均分吃。儿童成年时,举行“成年礼”,要剽牛祭祀庆贺。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基诺族的禁忌
基诺族有许禁忌,如: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鱼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