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云岭大地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云南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等方面注入了强大动力。
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按照“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的要求,切实抓好示范区建设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目前,云南第一轮创建工作已圆满结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各个村寨也在发生巨变:有产业、有宜居环境、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欣欣向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不断凝聚着边疆群众初心不变跟党走。为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共同步入小康社会,各民族砥砺奋进,不断前行,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悄然绽放。
一家人过好日子
近年来,云南围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目标,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尤其是2015年云南开展“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老寨村的村民房前屋后栽有果树,活动广场上绿化树郁郁葱葱,太阳能路灯整齐有序,阳光下的老寨村显得宁静祥和。 记者被村道两边掩映在绿树中的一幢幢崭新整齐的黄墙青瓦两层小楼所吸引。
据麻栗坡县委副书记、县长陈仕龙介绍,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对老寨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明确了将老寨打造成“红色旅游新村”的发展定位,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红色文化,建设美丽宜居村寨。通过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农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群众的生产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现在的新房子有2层楼,200多平方米,花了40多万元,政府补助一部分,我自己自筹一部分。”看着自家的新房,老寨村小组长阮绍锋很满意,“我家还种了咖啡,养本地山羊,接下来准备搞农家乐和客栈,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麻栗坡边境线上的老寨,昔日的硝烟战场,如今的脱贫主战场,红色印迹随处可见。得益于“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如今老寨村里的群众都住上了新房,还打算借助周边的“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我们住的都是破土房、茅草房,房屋低矮破旧、四面透风。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帮我们盖起了漂亮的房子,道路不仅宽敞平坦,路两边还有太阳能路灯。”记者来到中越边境的苗族村寨——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罗家坪村的老书记熊光斌一路上给记者们讲述了这些年村寨的变化和自己的经历与期望:“我有两个战友,一直没有来看我,我想去找找他们,让他们回来看看我的家乡,现在生活好了,有吃的穿的,还盖了房子,修了路,已经大变样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云南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丽江市宁蒗县吕家湾依托美丽的泸沽湖,建起码头,划着猪槽船规范发展着旅游,码头运营以来的5个月里,吕家湾有了很大的改变,划船的收入从第一周每户分得270元,到10月黄金周时每户4100元,现在的平均正常收入可达每周每户1200元。
“自从建起了这个码头,村民都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要发展致富的信念更强烈了。”宁蒗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杨志华说。
“看着村民们多开心啊,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划着猪槽船载着游客,有说有唱,看着这画面就很美,看得出来这里的村民很幸福。”同行者一边拍照一边向记者说道。
“看看我们的云海,看看我们的村寨、我们的古茶树,这里的哈尼族村民是幸福的……”记者乘车从景洪市前往勐海县南糯山半坡老寨采访,刚走进绿树掩映的哈尼族村寨,迎接我们的村民就热情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
半坡老寨位于南糯山海拔1680余米的半山腰上,由27户人家组成,是一个纯粹的哈尼族村寨,这里的哈尼人世代种茶,该村拥有3000多亩古茶园。如今,27户村民中,多的年收入上百万,最低的也有二十多万,老百姓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半坡老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勒阳介绍说,以前都是土路,土房子,走出不去,感觉就是与世隔绝。自从州委州政府引进茶厂入驻,路修好了,茶卖得出去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盖起了舒适的房子,“半坡老寨是因为茶才有今天的发展”。
看着一栋栋独家小别墅,每家门前四五种类型的车辆和满山的茶树,半坡老寨村民的好生活一目了然。
云南省始终遵循“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及真情帮扶,让贫穷的山寨有了发展机会,年轻人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勤劳致富的同时也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就是一家人过好日子。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省大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省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经费、1500万元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
2016年启动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对31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和20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进行扶持,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和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
同时,建设最云南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2009年至今累计建设680个民族特色村寨,其中154个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和展示美丽云南的窗口。
玉湖纳西族特色村寨,就是我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一个典型。
玉湖村地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束河古镇的郊外,刚进村子,看到村口阳光照射的屋檐下几个穿着布袄的老人坐着,那种感觉真是岁月静好,风光依旧。
玉湖村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保护民居建筑为重点,着力体现农户大门、墙壁、道路的纳西特有风格,特别是体现玉湖村的石头文化特色,做到整体村容村貌上有较大的变化,这是投资的主体部分,另外为了体现村容整洁、功能齐全的特点,实施了一些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并在发展特色产业、民族团结示范、生态文化发掘等方面也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投入,进一步丰富了特色文化内容。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弦子舞文化是文山州砚山县黑鱼洞村民的精神家园,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地方的发展注入活力。
黑鱼洞村的村民属于彝族阿细支系,这里有着“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扳痒”的说法,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在黑鱼洞村,到处可以看到跳弦子舞的身影,大家不分男女老少或相识与否,不论壮、苗、回、汉,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手弹三弦,扭动腰身,只要听到铮铮弦子声,不由自主就会有人加入,迈开步伐,随着悦耳的弦音,跳起欢快的弦子舞。村民们善于表演舞蹈“顶灯跳弦”,村子也被誉为“彝族弦子舞之乡”,刺绣和弦子被收录到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52岁的村民杨仙秀自幼喜欢唱山歌,带着村民经过多年的摸索,编排出一首首颇具特色被四方传唱的民族歌曲。每逢农闲节假日,村民晚上都会打起火把,跳起弦子。黑鱼洞村的张聪海是弦子文化的传承人,村里有20多人都是他的徒弟。
“以前做刺绣是给自己和家人用,根本没想过还能赚钱。”杨秀芬说,他们世代以耕种为生,近年来,民族文化越来越受人重视,妇女们绣出的刺绣产品成了“香饽饽”,做刺绣收入比种地高出了许多。供不应求的订单让自己每天带着4个徒弟都忙不过来。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创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村里修建了传习馆,还建了活动小广场。成立的21支文艺队,除了种地和发展旅游农家乐之外,还经常去外面演出挣钱。挣了钱,盖了房,买了车,日子越来越好啦。”在谈起生活的改变时,弦子制作传承人张聪海感触很深。
黑鱼洞村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唱响着一曲曲新时代彝族精神风貌的赞歌。
绘出民族团结新画卷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会绽放,我们要倾听花开的声音。”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从云南多民族边疆的实际出发,把民族工作放到全省大局中思考、研究、谋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动研究民族工作,主动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
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田心民族学校校长马妮娜介绍,“六个一”活动是田心民族学校特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即:会跳一个少数民族舞蹈,会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帮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生,交一个少数民族朋友,邀请一个民族朋友跟自己过节,上一堂民族知识课。
马妮娜说:“以前,我们学校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排名都比较靠后,通过‘六个一’活动的开展,田心民族学校连续七年都是砚山县中考成绩第一名。”听到这样的回答,记者都有些惊讶。
马妮娜接着说道:“推进民族团结,让孩子从小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六个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和其他民族学生建立了友谊,提高了民族团结意识,也让学生、老师、家长融为一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希望民族团结的鲜花不仅仅在校内开放,要把它辐射出去。”
2008年7月5日,是“九色玫瑰小镇”的生日,为了金安桥、龙开口两个大型水电站的顺利建设,位于金沙江西岸的5个乡镇,10个村委会,28个村小组村民迁徙来到距丽江三义国际机场仅有3公里的古城区七河镇金龙村定居,形成当地独特的“五方杂处”。
在玫瑰小镇定居的村民有汉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彝族、回族、藏族、拉祜族。9个民族镶嵌式居住,9个民族就是说着9种语言的兄弟姐妹。“我们打跳都是不分民族的,村里这几个民族的舞蹈我们都会跳。”在文化小广场打跳的纳西老奶奶说,民族与民族间、村组与村组间、户与户间,大家亲密无间,不分彼此。
“能把来自不同地方、从来不相识的9个民族的数千名群众聚集在一起和睦相处非常不容易,这对政府来说工作的难度很大,但从目前玫瑰小镇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良苦用心没有被辜负。”同行记者感叹道。
九个颜色代表九个民族,金龙村开出了一朵团结的九色玫瑰花。“九色玫瑰小镇”只是丽江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针对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60%的实际,丽江市建立健全联动联创机制,把团结进步创一流与“文明城市”“平安丽江”“双拥模范单位”“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力量,相互促进,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生和睦的联动联创局面。
同时,组织引导汉族村与少数民族村、先进村与后进村以及有历史矛盾积怨的村之间开展友好村邻结对建设,开展节日互访慰问,生产互帮互促,联办文体活动,协商解决问题,共同取长补短、团结进步,以村与村之间的团结和谐进步推动全市团结和谐进步。
云南通过一些特色村寨、示范点的建设,有了鲜活的例子,产生了示范效应,村民们的发展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看到边境少数民族村寨的改变,听着村民用质朴的言语表达着过上幸福生活的感激,特别是听到村民们说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会守护好国土、稳固好边疆,这让记者非常感动。正是各族同胞团结一致,携手共建,推动着云南这个边疆民族大省不断迈向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新台阶。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李四明表示,下一步工作中,云南还将更大限度地激发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积极性,动员更多力量支持和参与示范区建设。加强示范区建设理论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民族理论成果。广泛深入宣传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做法、成效和经验,以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典型,营造和培育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示范区建设的好氛围,并向国内外讲好民族团结的“云南故事”,传递和谐发展“云南声音”。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清旺 王云飞) |
-
【原创文章】彭镇:乡村变迁中的影像立体叙事2024/12/26
-
【公告公示】“玉鉴云南”第一期主题沙龙活动邀请函2024/12/24
-
【讲述云南】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四届二次理事扩大会在昆召开2024/12/23
-
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遇見魯黑 ——憶慕容玥2024/12/19
-
云南承融民族茶道院院长吴承融 二十年茶山调研,创新火塘烤茶技术引领茶行业新发展2024/12/19
-
第六届全球会员日 爱在春城 快乐回家2024/12/15
-
在昆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共庆2025年度傈僳族“阔时节”2024/12/15
-
[云新发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2024/12/13
-
OPPO非凡记忆第二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大赛保山站活动:探寻非遗新韵2024/12/12
-
共谋合作新机遇——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展开座谈交流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