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平坝 因三七得名的600年古镇-旅游云南-《环球游报》-环球游报-云南民族旅游网

文山平坝 因三七得名的600年古镇

2025-01-18云南民族旅游网

柔和的阳光,暖暖的洒在静谧安详的的古镇上。

平坝,是由于所在地有一较为平整宽旷的坝子而得名。

1500米长的古街上,300多座古老的民居院落重重,青色的瓦片上苔痕累累;阳光透过瓦片、透过深深的院墙,在每个经历了无数历史风霜的古院落里,洒下了斑驳细碎的阳光。

古老的四合院民居,在平坝境内是一道文化奇观。平坝的大小村寨,都有尚存完好的四合院落。

在土锅寨、底泥村、三家村、所得克等村寨,至今80%以上的农户都还居住着古色古香的清代民居。

街前街后数不清的千年古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还在述说着历史的烟尘和古镇的辉煌。

古镇上,有观音阁、有关圣宫等,这样的庙宇在一个小镇上就有6座,还有土祖庙这样的古代天然时钟,还有活着的青铜文化、饮食文化、三七文化、银饰文化、剪纸文化……

溯源   明朝远征军的后代

绿树掩映中,古老的小镇、老房子、老水井、古桥梁……构成了平坝浓郁的乡村特色;寺院、红烛、晚钟……则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芳香。

清风吹过,记忆深处的往事便悠然浮现。

踏着石铺筑就的古驿道,漫步在三七古镇里,古街绵延延伸到远方,两边是风貌独特的传统四合院。200多年前的平坝街,是一条繁华的闹市。

在平坝,几户人共享一道入口、一个院心、一口水缸,如天罡会、川祖庙等十来户人家,共享一堵山墙的大型院落就有好几座。这样的布局,不仅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大量的土地资源,更促进了民众之间的凝聚力。

显然,这是外来民族在建筑布局上独特考虑后的特殊选择。

文山县平坝镇,是中国三七原产地的发源地,是阿雅龙氏土司经营的文化腹地,是早期铜鼓的出土地,是中国古代商贾云集的三七经济交流中心、是中原建筑与本土建筑共融共生的文化母土。

平坝,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是一座称得上辉煌的古镇,是一座灿烂而独具文化魅力的古街。

平坝人,从哪里来?从古老的句町国走来;从1000多年前的土司大院里走来;从沐英入滇的高石坎柳树弯来……平坝的三七文化、饮食文化,会告诉我们关于很多很多关于平坝的故事。

中午的阳光,逐渐温暖起来,就连吹过平坝镇的风也变得和煦温柔。

今天,当穿行在平坝镇这条古老的街道时,很难想象这些砖墙、木门的背后,发生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财富故事和传奇。

一些曾经富甲一方的三七商人,曾把总部设在这些宅院之中。对他们来说,钱来得太快了。他们常常在深夜盘点着白花花的银子,心里担惊受怕。以至于,全镇的人都想到一起去了,要修建一条暗道,万一敌人来抢夺小镇的财富时,全镇的人都可以从容地从暗道撤退出去。

所以,村里那条一人多高的下水道,决不只是一条下水道,它同时也是一条军用地道。

“南京高石坎柳树湾”是在平坝古镇听到频率极高的一个地名,相传这是许多平坝居民共同的祖籍之地。

 1946年,在平坝当过区长的段鹏起老先生,决定去南京寻根。他要搞清楚“高石坎柳树弯”究竟在哪里?自己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

原来,平坝的居民很可能是600多年前那支明朝远征军的后代。

1381年,朱元璋派遣大将沐英率兵33万远征云南,高石坎柳树湾正是当时的阅兵台。因此,创造平坝古镇辉煌的历代居民,很可能是600多年前明朝远征军的后代。他们中间的一支小部队来到文山的平坝,开创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正是这些远征军,发动随军迁徙而来的几万犯人、盗贼等,在平坝附近的老君山上开挖银矿,带来了平坝最初的热闹与繁华。

随着矿洞逐步发掘到300多米这一在古代而言不可思议的深度,矿工们在井下的生存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服用当地土产的田七,一方面能减少人体心肌的耗氧量,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从而帮助古人解决缺氧问题。

当年,几万人分布在老君山各个山头,奋力开采。当他们感到胸闷和气喘的时候,就嚼几片田七,一年下来,最少需要几万斤田七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野生的田七根本不够用。

这样完美的商机,来自于南京的精明商人当然不会错过。

他们通过仔细考察,终于选定了平坝这一片条件最好的山坡,开始人工种植田七,然后高价卖给开银矿的工人。《文山县志》记载,当时平坝镇三七卖给矿工的平均价格,是1斤田七等于1000斤大米,真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

而换回来的,则是矿区刚刚生产出来的雪花白银。

从此,几代南京人就隐居在这座大山里秘密发财,并不停地招徕同乡过来居住,再扩散到文山各地。他们开山开田、兴修水利、繁衍生息,逐渐在原来的开化府、广南府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南京籍人占到90%的移民大县。

后来,小小的平坝镇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平坝的人口被有计划地分批迁移到20公里以外的盘龙河河谷地区。到清朝雍正8年,正式定名为“文山”,这就是今日三七之都文山的由来。

烙印  中国三七古镇韵味

三七三年一熟。

每年8月到9月份的时候,文山州的大小山坡上,就会不约而同地出现一道壮丽的景观——“三年满园红”。经过三年的细心耕耘、照顾、培育,当红彤彤的三七花开,表明三七果实已经成熟,可以采摘卖钱了。

直到今天,三七依然是文山州的支柱产业;而支撑文山三七产业的,依然是平坝人。今天,散布在文山州各个县市种植三七的七农,有70%是平坝人。

如今,位于文山市中心区的沙坝南路,又称平坝一条街。

这些房子的主人,是100多名来自平坝的三七种植大户,他们一掷万金,盖起了连片的住宅。大户们则坐在这些厅堂之上,轻松调度着上百万公斤三七的周转。有人曾戏言:“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很可能会造成千里之外、某些知名企业股价的波动。”

1587年,来自平坝的两名军官千里迢迢捎了几棵田七到北京,请当时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来鉴别。因为这个药当时作为金疮药在士兵中秘密流传,据说功效如神,却搞不清它的药理。

“此药近时出于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李时珍对这种久闻其名的神药研究得很细,他特意在自己手臂上弄出伤口,然后敷上田七,结果很快就愈合。他又放到官府刚受过刑的犯人身上去试验,效果也好得出奇。

所以,李时珍对田七的最大功劳,在于把田七正式确认为一种金疮药,从而把田七广泛推介给日夜与伤病打交道的军队。

1908年,一位叫曲焕章的年轻人把田七加工成半成品,只将伤口洗净,撒上白色的药粉,一个月就好。这种名为“云南白药”灰白色的药粉,很快就声名鹊起。

1938年3月,徐州附近的台儿庄前线,曲焕章捐赠给云南籍的第60军500箱云南白药。在战斗中,滇军奋勇冲锋,死战不退,日本报纸惊呼:“滇军打不死!自从‘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一名日本军人在日记中写道,滇军外敷和内服一种白色药粉,这种神秘药粉甚至连动脉破裂都能迅速修复。1950年,曲焕章的遗孀把白药的配方献给政府,从此,云南白药成为国宝级的保密配方。

76岁的任怀祥,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药王”。

12岁开始随父行医的他,利用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平坝所处的老君山脉,将许多野生药物系统地进行了摸底与种植。

平坝镇海拔在1800米左右,北回归线也刚好从镇中心穿过。这样的奇妙组合,由于同时满足低纬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于种田七的地方,也最早拥有了人工种植田七的痕迹。

在老君山内,任怀祥有一个400多亩的“百草园”。过江龙、杜仲、重楼、姜黄、海芋、迭水观音、地涌金、土知母……所有的草药都是年过古稀的任怀祥,亲自从老君山中发现并移栽至此的。

目前,老君山共有草药800余种。而在这位“当代神农”的“百草园”内,种植有最具代表性的200余种,其中濒危品种达到了100多种。任怀祥表示,相比经济效益,他更看重的是保护一方神奇的资源,守护老君山丰富的药材资源,造福后世子孙。

痕迹  传承600年的气息

走在老街上,想象着当年人声鼎沸的气息。

现今的平坝镇,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采。木质的老房子前,有的人家挂着金黄的包谷,有的晾晒着腌肉,临街的铺面在出售平坝镇特色食品:臭豆腐、豌豆粉……尝一口,润进心口。

中午时分,老人们在家门前忙活,嗅到家家窗户里飘出的饭香……

站在平坝古街12米的古街道上,看着街道两边连绵的古民居,我们已经无法扭转时空,去回溯数百年前这条街道上的繁华和沧桑了。

但是,一缕传承了数百年的气息,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高氏荞酥,尽管延续了几百年、数代传人,还是一样地让人心醉啊。”

平坝村党委副书记查明海,刚从田里回来,脚上还沾满了泥巴。闻到那缕诱人的气息,一双泥巴鞋子就不由自主地拐入了路边一家古民居。

记者跟着进入民居,一股甜酥味扑鼻而来,几位村里的阿姨在包装着刚烤制出来的荞酥。屋角的案子上,其他村民在将发开了的荞面捏成小饼;随后,这些小饼就被抬到最里面的烘烤间,用木炭火平稳地烤制。

高氏荞酥的传人高明娇介绍,我们的荞酥工艺都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大概200多年了。因为我们的荞酥添加了白糖、蜂蜜、玫瑰、芝麻,加上用木炭火烤制,所以一直深受喜爱,荞酥产品远销文山、蒙自、昆明。

“现在,每天要做四五百斤荞面的荞酥,每周都要连续做两三天,每次都要一二十个工人来做。”高明娇介绍。

捏开一块香酥的荞酥,放一点在舌尖上,松软酥香,回味悠长。或许,数百年前这栋故居的门前,每天也都挤满了闻香而来的食客……

查明海说:“平坝村委会现有人口5337人,居住着汉族、彝族和苗族群众,村民以种植三七、生姜、烤烟、半夏为主。很多三七种植大户,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在砚山、建水、丘北、麻栗坡、广南、丽江等地,都有平坝人在租地种植三七。上千亩和超过千亩的种植大户屡见不鲜,身价超亿元的大户也是比比皆是。”

平坝镇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傣族、回族、蒙古族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的24%。

全镇以最早进行人工培育和成功种植三七的历史,而被誉为“中国三七古镇”;以土地肥沃、植被丰茂、气候宜人而被成为文山市“生态大镇”;以文化遗存(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较多而被誉为典型的“文化古镇”。

而建设平坝历史文化名镇,已成为文山州打造“特色文化乡镇”工程之首。

平坝街上的四合院,与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明显的区别。面街房屋多为二滴水,一方面可以遮风避雨,一方面多出来一个走廊,自家的走廊就是自己的小市场。家家户户都在对外的窗台下设置了柜台、商铺。打开大门,就可以廊为市;打开窗子,即可以窗为街。

如今,平坝镇上那些古老的三七商号,还保留着临窗设置的柜台。

虽然这些柜台、店铺、古街前,已经没有了数百年前的繁华;但是三七还在、古街还在,历史的烟云和辉煌还在一代代烙印在平坝人的心里。记者 张密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7年7月14日第1100期A4)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